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习性 >> 什么是经典,为什么我们要读经典
用阅读寻找人生的意义,你好欢迎来到智库导师囧囧的《有书·阅读方法论》。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什么是经典,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当我们读完足够多的书的时候,内心一定向往,却常是阅读经典。诶,一说起经典我想很多书友都会犯迷糊:经典说起来我们知道是什么,但是具体来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那究竟什么才是经典?
很多人认为就是那些流传时间越长,他肯定就是经典了。比如说中国的《易经》、《论语》;西方世界柏拉图的《理想国》《斐德罗》。
前一段时间,网上火爆的一篇文章叫做“复旦中文系教授写了“不必读”书单”,里面一反书单常态列举了很多“不必读”的书单。
虽然里面的观点需要辩证地全看,但他的书单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是不是流传的时间久,就一定是经典。的确时间是一个考量一本书是否为经典的参考,但也仅仅是一个考量的角度。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前一段时间比较火的《弟子规》,虽然说成书时间较为久远,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作品。并且采用《论语》这部儒家皇皇巨著中的“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延伸出来的作品。
流传了近年,但它能称之为经典吗?并不能。
且不说现代人对它的误读,就连著书者,对《论语》也不求胜解。
首先“弟子”两个字,孔老夫子那时候弟子指代的人多为求学之人的称为,而现在很多所谓的学者称为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
其次,孔子原话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在家孝顺父母,在外端正品行。而弟子规摇身一变:首孝悌,次谨信。有了先后顺序。
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被简化为有余力,则学文。
原本是指端正自己品行,在家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在外注重行为,要小心谨慎讲究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而简化之后,就变成了有多余的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流传长久的书籍都能称为经典。甚至很多书籍也会让我们严重的误读经典,其实这也是次要的,最害怕就是扭曲我们的价值观。
—02—
前两年的国学热,断章取义地去曲解经典中的东西,比如:前两年什么女德班,全部都出来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16个字,被形容为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课程内容就是刚才所讲的《弟子规》。
那既然如此,有这么多书,我们又改怎么判定一本书是不是经典。
那究竟什么是经典呢?经典其实有个这样的定义: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
注意没有时间长短,而是典范性、权威性,经过科学或者文化共同体共同认可的权威著作。
其实我们可以从人入手,比如说林语堂,他不仅撰写了许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古代哲学经典方面的作品,比如《老子的智慧》、《苏东坡传》,还将很多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翻译成了英文传播海外。比如沈复的《浮生六记》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
跟着这种公认的大师,虽然不一定能了解经典最基础的意思,却可以达到入门,并不会剑指偏锋,扭曲自己的价值观。
—03—
不过说到经典呀,很多朋友觉得入门应该非常难。不禁发出了一个疑问,我们什么时候接触经典比较合适?
我的回答依旧很和稀泥:什么时候都合适。
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代的人并不比我们现在的人聪明。每家每户图书的选择量其实是很少的,因为印刷术的限制,哪怕是大户人家,也没有多少藏书。
小孩子从小开始就读那些跟生活语言不同的文言文。也都能接受,甚至比我们现在很多大人理解的都要深入。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经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抱着什么样的热情去接触它。
比如,开始接触能称得上经典的书,就是源自于好奇心。
大约高中时期,对中医比较感兴趣,就随便在书店买了一本关于中医的书叫《圆运动的古中医》,从五行方面论述了中医运行的原理(虽然比较扯,但那时候我毕竟比较小嘛),顿时对五行感兴趣了。
那时候研究的较少,误以为五行八卦是一体的,就买了一本《易经》看,虽然那时候看不懂,但也坚持一点点看完了。
慢慢地打开了我阅读中国经典和历史的大门。
很多人说阅读经典可能没什么实际作用。没错,很多经典书籍并不能像实用类的工具书那样能够赋能于当下。
但是就像我在发刊词里说的一样:虽然,它们在长河中变得晦暗,但它们不动声响地激起波澜,直到生命的真谛如同一场洪流般,汹涌而来。
其实不然,大家应该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虚竹在得到逍遥子全部的内功后,在刚开始的阶段,依然无所作为,甚至被人欺负。
可是在时间的磨练下,他因体内的内功与各家武学融会贯通,最终成为一代宗师。其实我们阅读经典,就是修炼内功,在短暂的当下,可能无法显现神威,可是在不久的将来,你终将体验到,经典为你带来的益处。
—04—
其实经典也是在未来才能发挥作用,很多的时候也能赋能于当下。
比如宋朝的开国功臣赵普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称号。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写文章遇见僵局的时候,不仅会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启发,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经典学习一些写作的底层逻辑。比如我特别推崇的《古文观止》中的一篇文章《尚德缓刑书》。
他的作者路温舒,就有着超高的情商和论文水平。当时是汉宣帝刚刚登基,权臣霍光当政,他这篇文章是抨击当时的刑法,也是抨击霍光的施政方略以及绝大多数的当权派。
却能运用高超的论文技巧,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不仅完整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还做到了不得罪当权派,又讨好了皇帝和权臣,自己还升了官。
提到古文,大家可能都觉得《赤壁赋》、《过秦论》这样气势汹汹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但是我特别佩服这篇《尚德缓刑书》,如果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总结—
那阅读经典到底有什么用?
对我来说阅读经典能够让我们吸取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底层逻辑,又能脱离对以往的依赖破局而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又一流的智慧。
好了,今天跟大家聊了很多理论上的东西,也算是对经典的入门级的理解。
总结下今天的内容:
1.并非时间久的都是经典;
2.阅读经典最好跟随大师的脚步,这样至少不会捡走偏锋;
3.经典不仅能作用于未来,同样也可以赋能于当下;
4.阅读经典能够让我们吸取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底层逻辑,又能脱离对以往的依赖破局而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又一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