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人文性本是自然性的叉支620三木秉凤诗文

发布时间:2023/2/2 2:18:36   
人文性本是自然性的叉支.mp:24来自宫袅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古代母子离别前的真实一幕,这种感情源于人性之本然,自然而然,没有人文之饰。然而近百年来,人们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人伦关系属性应当归于社会性而非自然性。自然性乃根本之性,社会性乃自然性之衍生,孰主孰次,笔者愿以本文正辨之,能否正他视听,全凭天赋、悟性得之。大千世界,万物相互依存,感恩与奉献,其实是一种宇宙精神!由自然精神转化到人间,就是孝悌品德。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我们若投石于湖,必然水波荡漾,随着水圈一轮一仑地向外扩展,浪纹也逐渐减弱。其实社会伦理关系,犹如浪波,由亲到疏,由近及远。伦理关系中“伦”是什么意思?伦之本义源于“仑”字。当我们以石击水时,其中内轮的波纹,比外轮的波纹更加清楚,波纹越远波轮越淡。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天人合一方能道法自然。中国儒家学派就借用这个喻义,社会关系由夫妻到家庭,由家庭到家族,由家族到邻里,由邻里到同村,由同村到邻村,由邻村到同乡,由同乡到同县,到同郡、同邦、同国乃至同一大洲同一世界等等,人伦关系也就一层一层由里向外扩展,这就是人伦关系理论的基本含义,所以人伦关系也称之伦理关系。

  我们永远不要将人文与自然对立起来!我们永远不要痴心妄想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人文本是自然的分支,人文的也是自然的。我们人类从自然界中走来,人文的也是自然而然的,承继上下家庭关系的因素,惟有一个“孝”字,方将老者与孩子连系起来!孝以维系一个家风、族风、村风、民风,甚至民族文明之风的传承。所以,家庭成为人伦关系的中心,乃自然本能所趋,而非儒家用伦理思想予以强固。故而,我言人的根本属性,依然属于自然性而非社会性,道法自然!自然让人纯朴,社会令人复杂,而简单的却是天然的,其社会性依旧是自然性的折射。人性的核心社会性应体现在哪里?两个字:情与义!

  情,包括由亲生情,由感生情,由婚生情,由类生情,由日久而生情等等情是维系人类和谐的润滑剂,无情便生冷漠,失情便生怨恨,伤情便生小斗,绝情便生战争。

义,包括由道生义,由情生义,由信生义,由侠生义,由财生义等等,义者宜也,宜就是恰当,所以,义又是社会正义的体现,是维系社会公正的正能量,无义便生无情,失义便失天下,无情无义,自古就是对卑鄙小人的价值蔑视。

宇宙万物的本质及运行轨迹,古人称之曰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伦理关系体现的就是人伦之道,而非人伦之序!人生永远面临着五种关系,即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即上下级,儒家称之为“五伦”,此五伦关系,非儒家发明创造,而是自自然然存在的宇宙现象,社会性即是自然性的支叉。

  人伦关系之序,与宇宙之规律完全吻合,所以五伦就是五道,随顺五伦便生五德,也称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由五德生出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溯之而言,十义到位,五伦便和谐,五伦和谐了,社会就会安宁,社会安宁了,天下也就太平了!中国古代教育,其实就是人文教育,而非当代的知识教育。《弟子规》也从“入则孝”开始生命过程的人伦之旅,以内见外,以心见身,以道见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草木皆知本性自然,人又何傲于生存时空?!皮之不存,毛难焉附!没有自然属性之根深蒂固与阳光雨露,又何来人文社会属性之叶蔓繁荣与绵绵不绝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4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