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教育孩子,错误价值观的健全家庭,还不如三

发布时间:2023/7/30 17:21:07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家长是否想过孩子成器不成器,究竟是在于妈妈、还是在于爸爸、又或是在于整个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听过很多人将孩子长大后出现的一些性格上问题,归结于孩子的童年“父爱”或“母爱”的欠缺导致。如此说来一个健全且夫妻恩爱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就不会出现其他心理问题了吗?

其实不然。一个夫妻恩爱,但父母没有真正花心思用在教育孩子身上的家庭,还不如一个只有单亲妈妈却能够花心思在孩子身上的家庭。

翻开古代史,发现曾经出现的大师也有很多属于单亲家庭。

例如孟子,孟子三岁时,父亲外出谋生计,再也没回来,谁也不知道他的父亲什么时候去世的,所以很多有关于孟子的记载都说他三岁丧父。从小母亲一个人将他拉扯大,现如今成为了人人都知道的“亚圣”。

关于孟子的故事,我之前有一篇文章有单独说过,这里就不再多说。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和柳宗元、韩愈、苏轼被后人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四岁丧父,之后和母亲相依为命,欧母和孟母都是古代的“四大贤母”之一。

前段时间《清平乐》非常火,《清平乐》讲述的是北宋时期,宋仁宗赵祯登机之后的事情,在《清平乐》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范仲淹的身影。

说起范仲淹,即使我们众所周知的包拯,在历史贡献和政治作为上也远不及范仲淹。

和上面两位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范仲淹两岁丧父,不同的是他父亲死后,母亲带他改嫁到一户朱姓人家,受了不少的苦难与屈辱。

范仲淹曾三次被贬,但依然脚踏实地为百姓办事,把全部的精力和才华用在了处理国计民生的事物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实践的行为准则。

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明,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他用他的所作所为向大家展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最高境界。

孟子、欧阳修、范仲淹三人都由母亲教育

孟子、欧阳修、范仲淹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圣人,也都是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一手带大。

若论他们的母亲谁更伟大,至今并不好评测,范母虽不是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更多的原因在于她后来改嫁,在那个时期,改嫁是完全被允许的,只是到了明、清时代开始讲究女子贞洁。而范仲淹和欧阳修在北宋时的成就并不相上下。

如此看来孩子的成就和家庭的完整性并没有太大关联,全看家长有没有真正的用心去教育孩子,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

孟母断机

三位母亲的故事

孟母为孟子三次迁房,为教育孟子剪断了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机杼”。

欧母因“欧母画荻”的典故而闻名,为教孩子认字,家中没钱买纸笔,欧母便尝试以荻画地教子。“荻”是形状似芦苇一种植物。

范母因和观音为人的生辰是一天,故名叫谢观音,谢观音自幼聪明,家境富裕,因家中无别的子女,被当作男孩培养。谢观音自小跟父亲学习识字算数,学习常山蛇阵、常山战鼓之类的知识。到了范仲淹出生后,谢观音又将这些知识全交与了范仲淹。

在过去的年代,条件匮乏、贫穷,但仍然出现很多的名家大师被千古歌颂;到了近代,大家生活条件出现了质的飞跃、不再贫穷、不再需要忍受饥饿,但也缺少了像过去时代出现的圣人。

在这里家长是否想过问题出在哪里?

梁冬曾说过“现在的小孩子,他们即是不匮乏的一代,又是很匮乏的一代。”他们的不匮乏在于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什么都有;他们的匮乏是现在的孩子之间没有“首孝悌”了。

现在的家长将所有的心思用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却忽略了孩子性格上的成长,过去孩子从小要背《三字经》、《弟子规》,为的是想让孩子学习书中的品质。

如今孩子再学《三字经》只单单会背诵,却完全不了解其中的意思,我们随便找身边的人背诵一段《三字经》和《弟子规》,又有几人能够背诵完全。

常能看到穷人家的小孩考上清华后不认父母的新闻,这样即使孩子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他考上清华,但他不明白何为“首孝悌”,不知道孝顺父母。

当然这样的孩子,父母的教育也一定是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才造成了孩子如此心态。想要孩子拥有优秀的品质,是要父母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不要想着父母不教,以后孩子大了自然就会了,那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坑了很多的家庭。

做父母的凭什么会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不孝顺父母,不爱护同学,没有良好的品质长大后突然有一天就会改变?想想也知道不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让孩子在思想上健康成长。

想看更多育儿小故事,点击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7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