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徐晋如将弟子规列入伪国学,有害无益我

发布时间:2023/12/14 11:46:01   
白癜风疾病恢复的介绍 https://m-mip.39.net/pf/mipso_4613556.html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对于《弟子规》,我们都比较了解,毕竟在我们少年时代,都曾学过其中的精华部分。即使到现在,我们依旧可以朗朗上口的背上几句。对于任何一个国人而言,《弟子规》都如同少年时的回忆一样。但是如今的课本之上,《弟子规》似乎已经被完全抹掉,而它也成为世人眼里的伪国学。为何会这样说呢?其实还要追溯到《弟子规》出现的背景和作者。一、《弟子规》的出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后改名为《弟子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然而,《弟子规》出现的背景是清朝入关以后,八旗子弟横扫天下,在扬州十日的惨案发生后,所实现的文字狱背景下出现的。其实,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教导当时的人们恪守成规,忠君爱国。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李毓秀年轻的时候,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作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并创办敦复斋讲学。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来听李毓秀课的人很多,他家门外满是脚印。就连当时太平县御史王奂也曾多次向他请教,表示自己十分佩服他的才学。后来,世人为了纪念李毓秀教学的巨大功劳,所以纷纷尊称他为李夫子。最终,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的李毓秀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而这篇文章,就是《弟子规》的前身。当时的李毓秀认为:“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固邦国自宁。”可以看出,在李毓秀的认知之中,《弟子规》有着其存在的重要作用。不管是从当时人们的思想因素还是社会需要而言,《弟子规》责无旁贷。客观而言,此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弟子规》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二、重要意义,影响深远《弟子规》融读经与识字、为学与为人为一体,教导儿童读诵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实践香结合,是待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不可否认的是,《弟子规》存在的重要作用。(1)增长见识众所周知,《弟子规》是依据《论语》编写的,学习过程中还会接触到《论语》、《三字经》、《千字文》、《二十四孝故事》、《德育故事》等相关内容,其中蕴含了大量的风俗礼仪、人文智慧、成语典故、伦理道德等中国文化精髓,孩子在读诵时,不仅体验到文化的优美,同时又增长对传统文化相关知识。(2)潜移默化的影响世人《易经》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讲要给孩子很好的善良的教育,让他奠定德行的根基。客观的说,《弟子规》是一本很好的启蒙素材,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好的作用,即便是对于成年人而言,《弟子规》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3)提升自我才华和气质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朱熹也曾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刘梦溪教授也说过“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弟子规》,它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总而言之,《弟子规》是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事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特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是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好读物。学习《弟子规》和其他传统经典,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及方法,还能从小让孩子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等好处。这样的孩子人见人爱、人亲、人敬,将大大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不得不说,《弟子规》的存在,对于世人的思想走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话又说回来,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弟子规》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如今的社会背景来看,《弟子规》之中存在许多问题。《弟子规》作为一本注重道德教化的训蒙读本,必定是要与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又因为《弟子规》是将各类典籍掰开了教授的,这就导致了其中充满了断章取义与扭曲的理解。尤其是其中尊重孝悌的地方,有很多极端的体现。无条件遵从父母的意思,对父母进行一味地顺从。可以说,《弟子规》所倡导的思想仍处于传统封建的状态下,与新时代主导的思想完全不符。也就是说,《弟子规》容易限制孩子的思想,无法与新时代的进步思想想融合。或许在之前,《弟子规》所存在的腐朽部分,我们尚且接触不到,但在如今思想自由的时代,其中有很多的思想已经对我们造成思想束缚,甚至是影响我们的思想走向。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了《弟子规》中同儒家经典《论语》截然不同的地方。孔子教导世人“以德报怨”,而《弟子规》却认为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应该遵循“报怨短、报恩长”。可以说,这两种思想看似相同,其实有着巨大的区别。孔子强调的是一种大仁大义,而《弟子规》中的恩怨却显得有些小家子气。除此之外,还有更加明显的一点,我们经常听闻“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这也是儒家经典之中记载的。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主要为了强调孝悌。但是,在这句话的后边,还有一句游必有方。也就是说,为了梦想和生活,可以离开父母,选择远方。由此可见,在儒家经典之中,并没有要求完全听从父母的意思。但是,在《弟子规》中却突出强调完全听从父母的意思,不管父母说的什么,是否正确,作为子女就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或许在古代封建思想下,“父为子纲”是思想主流,但在如今的新时代社会中,子女听从父母是尊重,但其也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总而言之,《弟子规》所存在的一些思想和教育意义已经无法与时俱进,对此,世人也需要选择性的对其学习,不能再把它奉为国学经典,无条件学习。结语:以如今的社会背景来看,《弟子规》存在许多腐朽成分,对此,我们必须将其剔除,保留下来它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其实,对于《弟子规》这样的传统经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始终都是不变的宗旨。参考资料:《弟子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0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