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读懂了这首诗,就读懂了人情世故,句句都写
子规是一种人人都很熟悉的鸟,也是一种很独特的鸟;因为子规不但有着美妙的声音,还有着比较典型的寓意。
子规又名杜鹃,它的声音很悦耳,但又因为听起来很凄清,所以总是会勾起人们心中的愁绪。因此,子规也成了诗人们用来表达离愁别绪以及其他感伤之情的一类物象。
比如大诗人李白就在他的《子规》中这样写到: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在这首诗中,李白借子规的啼叫声,写出了自己无限的思乡之情,其中的那份悲、那份苦可谓直戳读者的心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诗句也将“子规”写成了经典。王令有云: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崔涂有云: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关汉卿有云: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这些都是余味无穷、情思万里的佳构,不过也许大家都发现了,这些诗句的生发层面都很“统一”。
而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首非常独特的诗作;此诗另辟蹊径写子规,可谓翻出了新境界。或许可以这样说:读懂此诗,也就读懂人情世故、读懂了人生。
子规
宋·余靖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憀自束,为尔忆家园。
作者余靖为官清廉,心怀家国黎民,曾常向朝廷谏言献策,可谓赤胆忠肝。
不过可惜的是,在庆历三年(),范仲淹因上书朝廷,建议兴修水利而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贬到偏远地区。作者因心惜忠良,对范仲淹的遭遇深表同情而上奏章为其抱打不平,最终也被贬官。
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被贬后,内心极度愤慨、悲哀的情况下所写。所以此诗看似在写子规,实则是作者在以物喻人,借物抒情。
诗的首联先从子规的声音下笔: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子规每一声都叫得那么凄惨,似乎每一声都饱含着万古的冤屈一样。从这一描写,我们就能知道子规的叫声有多么牵动人心,作者用“残”和“冤”两个字对其进行形容,使得首联的二句之间呈现出紧密的逻辑关系,可以说,后一句就是对前一句的有利证明与充分解释。
首联表面上在客观地临摹子规的叫声,但实际上已经将作者个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入进去进行了表达。所以从布局方式来说,此诗是以“情起”的方式开篇的,它的情感色彩在首联中就已经得以鲜明的奠定。
借子规的叫声奠定情感色彩后,后面的一联又从景色角度对诗进行了丰满: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子规在疏烟、明月和树林中啼叫,也在微雨、落花和村落中啼叫。其实这两句是对子规平日所出没的地方做了一个概括,但是这样的概括却以“景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让子规这一物象显得更加富有艺术气息,也使得诗句本身有了动人的意境。
但值得一提的是,颔联中的两句虽然是景语的裁剪,但它们是从宏观方面出发的,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时间段的停留,所以此联的描写不存在隔景之嫌。这里如果有正在学习格律诗写作的朋友,不妨结合我们的课程讲解去揣摩一下,其实“隔与不隔”是很好把握的。
前两联是紧紧围绕“子规”而展开,那么到了颈联处,作者便很自然地笔锋转换到人物上面来: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听了子规的叫声,让人几乎将涕泪流干,更让人心魂欲断。这一联的描写又一次让读者感受了到子规声音的凄惨程度。故而相对于前两联而言,这一联的情感要更加浓郁,它可以说是对情感的一次推进与升华。
子规的声音能让听者表现出如此举动,皆是因为它很凄惨,皆是因为一个“冤”字。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里作者已经将自己与子规紧密联系起来,在他眼里,子规就如被朝廷“特殊对待”的自己一样,内心有无数委屈、苦闷和冤屈要诉说。
咏物者,能有所上升方见其境,方可感人也。这首诗就是如此,作者在听到子规的啼叫后,顿时觉得自己与其同病相怜,所以他才能够与子规产生“共情”,从而将子规拟人化,借其“冤”而诉己之“冤”。这样一来,诗的感染力就不再是平平淡淡,而是如滔滔之水般有了无穷的力量。
“名缰憀自束,为尔忆家园”;当时真的不应该去追求所谓的功名而将自己束缚起来,听到子规的声音后,让人不由得燃起缕缕乡愁。这是作者最后的心声表达,他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悲哀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整体生活进行了检讨。这其中饱含着太多的无奈和心酸,甚至说悔恨;不过在这种心境的背后,还有作者对邪恶势力的憎恨。
作者一心为国,到头来却落得这般田地,这换作任何人,都会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表示“惭愧”,因为根本不值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子规一声声的啼叫中,一句“为尔忆家园”便成了作者最真诚的诉说。尾联紧紧收篇,把“愁”“冤”留在诗外、留给了读者。
人生常有不平与不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而读完此诗,又让人多少人对“人生”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枝上子规啼不歇,潜将烟雨更愁人;各位看官,对于余靖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自己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