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第28集
开吉法师主讲
台南极乐寺
/3/17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弟子规》第二十六页的第二行看起。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到这句的经文。“过能改,归于无”,勇者一定是知过、知错能改的。知过能改的人,自然他的错误、身上的毛病习气就会慢慢的减少。如果我们犯了错,还刻意的掩盖自己的过错,这就是错上加错,所以“增一辜”,这就是罪加一等的意思。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到的经文。今天再做一些补充说明。
之前也有提过,在《了凡四训》当中有“改过之法”。而改过之法是提醒我们要发三心,第一是要发耻心。我们想想看,从古到今圣贤豪杰,跟我们一样都是人,并立于天地之间,是为三才者天地人之一。为什么圣贤豪杰他们的德行、学问都能够流传千古,经过了世世代代之后,后人还把他们尊奉为圣贤、尊奉为老师?像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他老人家被尊奉为万世师表,世世代代的帝王将相、读书人,无论是从事士农工商哪一个行业,没有不恭敬孔老夫子的,夫子的教化把世间上的人们都教导成为了圣贤君子。所以看古来的圣贤是“百世可师”,而我却是“一身瓦裂,耽染尘情”。我们这一生当中却是碌碌无为,而且耽染在财色名食睡五欲七情的享受当中,“私行不义”,做出种种不义的、不善的行为,还觉得人都没有见到、都没有看到,一点惭愧心、一点羞耻心都没有。了凡先生谈到,这是“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这个话就说得很重了。也是鼓励我们要发起耻心,羞耻之心,觉得自己的德行没有办法跟古圣先贤相比,所以我们就要更加的奋发努力。“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羞耻之心对于一个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当一个人有羞耻之心,他自自然然就不敢作恶,羞于作恶,耻于作恶。所以“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如果当一个人他失去了羞耻之心,他没有惭愧之心,这里讲的就跟禽兽一样,自己都没有觉察出来。所以羞耻之心,是我们改过迁善最重要的枢纽。所以一个人惭愧心生起来、忏悔心生起来,他改过必然非常的勇猛,把自己过往的习气毛病都修正过来。所以佛门的祖师印光大师也强调“耻”,知耻,耻这个字对于我们的利益是无量无边的。有羞耻之心,就跟圣贤相近;如果我们没有羞耻惭愧之心,则与禽兽相同,所以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在南齐时代,有一位贤德之人叫陶弘景,“弘景异操”。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是丹阳这一带的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在南北朝的时期,他经历过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而他一生当中对于道家学说有非常深入的实践,不但是研究,而且他有他实际修证的功夫,所以对道家、医家他都非常精通。陶弘景出生在书香的世家,从小就很爱读书,所以不到十岁的工夫,他已经博览了许多的典籍,自然而然对于圣贤的教诲他是非常的了解。这就形成了他通达世事的智慧,以及非常豁达,超然物外的人生观。
因为他非常的博学多闻,所以当人们对于经典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都会来向他请教。当人们跟他请教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他也搞不清楚,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他就回去赶紧查找经典,废寝忘食的要把经典的义理了解清楚。所以历史上记载他是读书万卷,非常博学多闻。
可是“一事不知,以为深耻”,这当中如果有他自己也搞不明白、搞不清楚的问题,他就生起惭愧心、羞耻之心,一定要把它读通、学通为止。家人觉得他这么废寝忘食的读书非常的辛苦,就劝他说:“这世界上没有完人,哪有可能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人家问你,你要是不知道,你就说你不知道不就好了吗?”而陶弘景却认为说:“虽然人不可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可是当别人提出了问题,自己不能搞清楚的情况下,还不去认真的学习,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下下等人,那我怎么能不感到羞耻?”孔老夫子就曾经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这是上上根之人;“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如果是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按照孔老夫子这个标准,当人跟我们问问题,我们还没有办法应对,这已经是困而学之,所以不能再做这种困而不学之人!家人听他这么说,也觉得非常的有道理。
到了他十岁,他得了一部书,是一位道士葛洪写的《神仙传》,他看到了之后就非常的欢喜,日夜的都去钻研这本书,对于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境界,他内心是非常向往的。所以他说:“仰头看着青色的蓝天、热烈的白日,天地宇宙之间的造化是这样的奇妙”,他内心当中就深深的向往,希望通过对于道家经典的学习,真正达到这个境界。所以他说:“仰青天观白日,不觉为远矣。”因此,陶弘景他一生在道家的研究,还有道家的修持方面非常的深入,后来也成为了一位道家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
在那个时代,梁武帝一生当中非常恭敬佛法、护持佛法,可是他跟陶弘景关系又特别的好。等到梁武帝即位,就很希望邀请陶弘景来到朝廷当中帮助他,遇到国家的大事要处理,都希望得到陶弘景的帮助跟辅佐。可是陶弘景这个人对于功名富贵一点都不放在心上,虽然是皇帝非常想邀请他来宫廷当中担任重要的职位,但是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于是梁武帝只好遇到国家大事无法解决,就写信来向他请教,因此当时的人都把陶弘景称为“山中宰相”。
对于陶弘景的一生,蔡振绅先生也评价说,所谓读万卷书,这么博学多闻的人,可是人们请教问题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他答不上来,他也搞不清楚,就生起了惭愧心、羞耻心,这就是夫子所说的一。“吾道一以贯之”,一是什么?就是陶弘景他所做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而成圣。得其一,万事毕”。一是很有深义的,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也讲当一个人大彻大悟,他自然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完全通达明了了。所以一可以说是一心,可以说是一真,可以说是一悟一切悟,一是很有深度的。而陶弘景是“得一了一”。确实古时候的圣贤人,对于儒家、道家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修证。在道家的修证当中,他也是达到了很高的位置,所以他能勘破世情。连帝王要邀请他到宫廷当中任要职,他都不放在心上,为什么?他所追求的是更高一层的精神的境界,而不是人间的功名富贵。而他求道乐在其中,这种享受是人生至高的享受,这也是凡俗之人所无法体会的。陶弘景后来享高寿,八十五岁“无病而逝”,而且是“颜色不变,屈伸如常耳”。无论是儒释道三教的圣人,这些圣贤人他有修有证,到了他最后生死关头,都可以达到生死自在的境界。而且他走的时候是善终,又是享高寿,瑞相还这么好,这是说明他一生当中修证的功夫是非常之高的。
这是陶弘景的故事,也是启发我们在改过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发耻心,耻心就是羞耻心、惭愧之心。
而第二是要发畏心。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我们眼睛看得到的这些人、动物、树木花草,要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道理我们日后学习《太上感应篇》跟《文昌帝君阴骘文》,就能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即使我们所做的过错是非常隐微的,你觉得人并没有觉察到我们做了什么,譬如我们起心动念,起一念善、一念恶,或者我们善恶造作出来特别的细微,人是没有觉察到,可是实际上天地鬼神都看得很清楚。而善跟恶如果是非常重,大恶则降之百殃,就会有非常不好的果报,灾殃会降临。而恶如果造得比较轻,就会折损我们现前的福报。所以我们要发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有这样谨慎的态度,即使是闲居无人,也要注重慎独的功夫。这是第二畏心。
关于畏心,之前我们也有跟大家分享过。赵清献公一生当中修身改过的功夫做得非常的好,所以每天晚上他都会烧香,向天地神明禀报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人看到他每天晚上都在焚香,默默的在祷告,就不知道他都在说什么,于是跟赵清献公请教说:“你每天晚上都在夜里烧香,都好像在祈祷,您究竟是在祈祷什么?”赵清献公就跟他们说:“我从小到大,每天白天我所作所为,无论是做的善事、做的恶事,到了晚上,我一定都把自己所造的善事跟恶事奏报给上帝”(上帝就是玉皇大帝)。之后赵清献公又谈到:“苍天在上,我只是一介凡夫而已,我想我跟上帝、跟玉皇大帝所奏报的事情,也许神明他不一定都能完全了解到。但是对我来说,每天反省改过的功夫,就可以不断的提醒自己,如果我晚上不敢对天地神明奏报的事情,我白天就不敢做。”一个人他有敬畏之心,我们昨天提到的,敬畏之心是非常重要的,由敬畏我们生起真诚的恭敬之心。而当一个人他有敬畏之心,他一定不敢造作违背天地良心、违背父母老师训诲的事情。所以晚上他不敢奏报的事,白天他一定是不敢做,起恶念、做恶行,这种行为他就决定不会去做。
史玉涵评价说:即使你不向上天奏报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天地鬼神对于我们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是完全了解的。赵清献公他的做法,也就是通过每晚反省改过的功夫,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去做违背了天理良心、违背了道德仁义的事情。他知过改过,以及防非止恶的功夫就下得非常的好。这是《了凡四训》谈到的第二,要发畏心。
第三是发勇心。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可是他又不肯去认真的改过。原因是出在哪里?原因往往是出在因循退缩。做为一个读书人,做为一个修行修道之人,一定要奋然振作,在面对自己的毛病习气的时候,不要有丝毫的迟疑,也不要去拖延跟等待。
如果一个人他在改过的过程当中,具备这三种心,第一种心是什么?第一种心是耻心,要有羞耻惭愧心;第二种心要有畏心,知道天地神明都在鉴察,有敬畏之心;第三要有勇心,真正勇猛精进的把自己的过错改正过来,知过改过。所以师父上人常常强调,最重要的就是后不再造。并不是我做了错事不停的忏悔,去跟人家说抱歉等等,而不是在这个功夫,最重要的,下次不要再违犯了。因此儒家也强调“不贰过”,这个功夫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们具足这三心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就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春冰遇日,可能生活在南方的人比较不能体会,以前我们生活在北方,到了冬天,譬如在东北,像在哈尔滨,冬天有时候零下二十多度、三十多度,整个树上、水里全都结冰了。而到了春天,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冰就慢慢的融化,所以是春冰遇日。冰结得再深再厚,可是当到了春天,遇到了温暖的阳光,坚硬的冰块也能慢慢的消融。这就比喻当我们具有改过向善的三种心,一个耻心、一个畏心、一个勇心,具足这三心,就如同春冰遇到温暖的阳光一样,它还是会自然而然的消融的。
勇心,之前也跟大家讲过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在年轻的时候是凶强侠气,邻里乡党这些人都拿他没办法。当时百姓就把水中的蛟龙和山上的白额虎以及周处当成三害,而认为这三害当中周处是最严重的。但周处他自己并不觉得,他只觉得白额虎还有水中的蛟龙对百姓的危害很严重,所以他就发了心,到山中去斩杀了白额虎,又到水里去,经过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最后把蛟龙给打败了。于是乡里老百姓引以为患的白额虎跟蛟龙,都被周处给杀死了。可是等他回来的时候,因为乡里的人觉得,三天三夜去斩杀蛟龙,估计周处也没命了,大家都非常的高兴,开庆功宴在那里庆祝。结果周处回来了之后才知道,这三害里面,老百姓是把他当成最严重的一害。
于是他了解了情况之后,就生起了勇猛之心,一定要把自己的形象改过来,要把自己的毛病缺点都要修正过来。于是他就到了吴这个地方去寻找二陆,二陆就是陆机跟陆云,他们都是在平原跟清河这两个地方当过内史。于是他就把自己想要改过向善的事情,这种心意跟清河内史陆云报告了。当时他已经有改过向善的心,可是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做了很多的恶事,而且现在年纪也慢慢的长大了,是不是我这一生就这么无所成就了?清河内史陆云也勉励他:“古人贵朝闻道夕死可矣,更何况你现在还很年轻,未来的前途还不可限量。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立定一生的志向,并不要担忧没有办法改正自己的毛病习气,也不用担忧将来的名声不会广为传扬。”于是,周处听了这番勉励的话,他就勇猛精进的改过向善,最终成为一位忠臣孝子。这个故事是出自《世说新语》。
周处认识到自己的严重的问题,那真的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从此就改过向善,成了一个好人,而且比普通的好人还要好。因此《了凡四训》当中的三心,耻心、畏心跟勇心,在我们改过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生发出来,对于我们修身、对于我们改过,是非常好的助缘。
“谨”跟“信”这个部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面进入下一个单元,就是“泛爱众”。
泛爱众,“泛”是广泛的意思,广泛的爱护众人、众物。而“众”,我们不要狭隘的以为只是指人,其实不是这样的,众它是广义的意思,也就是说,一切的人、事、物我们都应该要去爱护。“爱”字,爱的中间是一个心,而外面则是受字,当我们用心的感受对方的需要,这就是爱。爱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而并不是要控制对方一定要朝着我们给他指定的方向走,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如果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总是强迫对方一定要遵从我们的要求,一定要听我们的话,这就变成了控制,这就不是爱了,而是欲望。所以说,我们时时处处都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为他人着想。
师父上人也常常教导我们,爱字它是自性的第一德。亲爱、仁爱、自爱,包括神之爱、圣之爱、上帝之爱,我们的祖先、佛菩萨的大慈大悲,爱的含义是无尽的、深远的。可是爱字的原点是什么?原点就是父子有亲。我们从父子有亲的亲爱的精诚当中,再去生发出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做为哲学、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爱字其实就是从父子有亲的亲爱精诚当中所生发出来,而爱以及孝,又能出生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因此,爱字是自性的第一德。
师父上人强调爱,在许多年来,也把爱字送到了全世界。师父上人一生的行为,他不只是爱自己,也不只是爱一个国家,也不只是爱一个宗教,而是什么?师父上人的爱,是没有国界的,没有文化的界限,没有族群的界限,也没有国家的界限,甚至于也没有宗教的界限。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个爱无远弗届,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爱都能散发慈祥的光芒。进而用爱来带动儒释道圣贤教育的推广,带动宗教教育的发扬光大,甚至于带动世界的安定和平,都是靠爱字。
所以这么多年来,师父上人把爱送到了全世界,并且肯定,就像《三字经》当中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是有佛性的,无论是爱、无论是孝,这都是我们自性当中的德能,只是被我们的烦恼习气盖覆住了,所以这个孝、爱没有办法生发出来,就如同乌云挡住了太阳一样。在这么多年师父上人推动教学为先,恢复传统文化圣贤教育的过程当中,就是希望每个人都学会自爱、爱人,爱家、爱国、爱世界、爱众生。这就是《弟子规》当中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是泛爱众当中第一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句经文。
而爱字从心、从受。什么是爱?爱就是真诚心的感受,真诚心的感受就是爱。而真诚是周遍虚空法界的,所谓真诚包太虚,仁爱周沙界。在师父上人、在诸佛菩萨、在古圣先贤的眼中,爱所概括的范围是非常非常广博的,是没有任何的界限,没有时空的界限,也没有任何文化跟地区的界限,是周遍虚空法界的,所以心量是特别的宽广。
实际上,当我们把《弟子规》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们可以体会到,它和佛法里面最高深的哲学《华严经》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当我们的心量也能扩展到跟普贤菩萨一样的周遍虚空法界、周遍整个宇宙,我们爱满虚空、爱满人间、爱满宇宙,这个时候我们难道能小看《弟子规》吗?当我们这个爱心量很狭小,可能就是限定在小家庭的范围,可是当我们这个爱能够周遍无穷大,他的心量其实跟普贤菩萨的心量是可以相等同的。
所以爱落实在世间就是《弟子规》,而爱字落实在佛法当中就是十善业道。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就是这样的道理。而在这么多年,当我们追随着师父上人,在推展着世界和平的工作跟进程,深刻的感受到了师父上人心胸的广大。他老人家不只是爱中国人,也爱外国人,不仅是爱中国的文化,也爱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也爱属于全人类的文化。所以师父也常常提醒我们,像我们心量都比较小,有的时候考虑到自己,但是觉得其他国家的人遭遇苦难,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都是他造了不善的业所感召的。但是师父上人并不是这样,他总是希望我们把心胸扩宽,我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同时也要去尊重、去学习、也去爱其他国家跟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当其他的国家民族遭遇到灾难,也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量,把他人的苦难也当成自己的苦难。
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也就是十善业道遍法界,也就是弟子规教满娑婆。因此,《弟子规》还有像《圣学根之根》这些典籍,千万不能够小看,它在天平上的分量,不仅仅是可以跟《四库全书》并驾齐驱,实际上当我们把《弟子规》、把《圣学根之根》当中的经典,当我们心量扩宽,实际上这里面的义理、这里面的境界,也是可以跟大乘佛法的经典相互印证的。
因此爱,它是十善业道的圆满落实,也是世界文明的遗产。我们无论是接触任何宗教,就像师父上人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了净空之友社办公室,就编过一本书叫《神爱世人》。《神爱世人》里面我们就看到,有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宗教,最重要的核心都是爱字,都是仁慈博爱。所以爱是世界上各个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宗教共同的遗产,而爱字也是我们所学的这部《弟子规》圆满的落实,是我们人类的智慧、经验的承传。
因此爱字是无限宽广的,《弟子规》从入则孝、出则弟,一直到谨信,一直落实到爱字,其实它的意境是无限的深远。我们说爱是真心、真性,是真如法性,爱是本性、本善、纯净、纯善,而爱是真理、真谛、生命、永恒,爱就是神圣、上帝、真主、圣灵。因此,不只是中国的儒释道三教,而是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宗教都是以爱为根本,以爱为教学的核心。所以爱就像大地一样,一个爱字能够孕育出宇宙万物、天地万物。大地母亲,它能够涵养万物,而这些都是从爱心所生发出来的。所以说爱确确实实是万德、万能、万福的根源。
而我们在学习儒释道三教圣贤教诲的过程当中,也深深的体会到,一切的诸佛菩萨、一切的圣贤人,他所证所得就是自爱两种落实,而一切的诸佛菩萨、古圣先贤所教化的,就是爱他这两种落实,也就是《十善业》跟《弟子规》的落实。当然,《十善业》跟《弟子规》就是这套《圣学根之根》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因此,一切圣贤佛菩萨的教化就是真诚的爱心、《弟子规》、《十善业道》生活规范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够学习爱的教育、落实爱的教育,自自然然世界上就能化解许多的灾难,甚至于让灾难不会发生。
在最近的几个月当中,全世界人类面临深重的灾难。灾难使大家也从内心当中,要真正去探求究竟灾难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化解灾难。这是人类当我们做为命运共同体,每个人内心当中都非常关切的问题。而实际上儒释道的圣哲早在经典里面,就已经为我们把灾难的因跟果都讲得非常的清楚,所谓“三灾是果,三毒是因”。
地球当中出现的许多灾难,无论是水灾、火灾、风灾,还是地震,这都跟地球上人类的心念是有关系的。而在佛经里面教导我们,水灾是果,而它的因是什么?因是贪欲,人类无穷无尽的贪婪、贪欲导致的水灾。而火灾是果,它的因是什么?因是嗔恚,嗔恚的心会感召火灾。包括像现在全球变暖这些问题,整个温度的上升,也是跟人类过度的杀戮动物、伤害植物、破坏地球有关系。我们想想看,虽然地球母亲的心胸很广大,能够包容、能够容忍,可是地球上的兄弟姐妹们,像这些动物也好、植物也好,人类无休止的去索取、去杀害,这种贪婪也会引发它们的怨恨。火灾是果,嗔恚是因,当它们怨恨心很重,地球生态失衡,全球变暖的问题也就随之而产生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环境的变化、灾难的发生跟我有什么关系,其实跟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息息相关的。
风灾是果,愚痴是因。风灾,龙卷风、台风、飓风,在许多国家地区都非常频繁的发生。它的因是什么?它的因是愚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把儒释道的圣贤教育否弃了、推翻了、不学了,甚至诽谤它,把世界上各个宗教的宗教教育这些经典也都弃之不学了。当我们失去了这盏智慧的明灯,自然换来的就是无知的黑暗,就是愚痴,这会导致风灾。地震是果,傲慢是因。当然,傲慢跟嗔恚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人心不平会感召地震。
如何来化解?儒释道的圣哲人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要把自己贪嗔痴慢疑不良的习气要改正过来。就像我们学习《了凡四训》说要发三种心,改过要发耻心、要发畏心、要发勇心,这三种心发出来,自然我们可以慢慢的去平息自己的习气。而最重要的是勤修戒定慧,戒定慧也是通过学习儒释道的圣贤经典,我们由戒得定、由定发慧,在修习戒定慧的过程当中,慢慢的把自己贪嗔痴的习气伏住,而不现行。我们心平气和,灾难自息,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就像这次遇到很严重的疫情。疫情发生的时候,很多的讯息也都跟我们谈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好的特效药可以治疗这种病毒。但是有的人最后能够很平安的度过灾难,甚至于有的人已经染上了病毒,最后他能够治好。有许多医生都有强调,并不是靠药物治好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心平气和,保持心态的平和,我们自身的人体有免疫的功能,也能够把这种病慢慢的化解。所以心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保持平静的、平和的心态。而各宗教经典也有强调有不同的方法,譬如祈祷、譬如持咒等等的。而佛法特别强调念佛,用念佛的方法来平息灾难是非常有效的。
当我们发出了真诚爱心,真诚爱心就如同经典当中所讲的,它是没有丝毫的不善夹杂,无有毫分不善夹杂。于是就能够达到人人上善、家家和乐,自自然然三灾的诸难,就是水灾、火灾、风灾等等自然灾害,自然就能够平息下来。
在佛经当中所强调的,戒定慧三学增上,在佛法当中所说的,佛教的大同之治,儒家也强调大同世界,这样的景象就能够真正的实现。这样的世界是个怎样的情况?是仁爱礼让,天下和顺,国丰民安,兵戈无用,自自然然达到百福骈臻、千祥云集,所有的福报、所有的祥和、所有的幸福美满都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圣贤的仁爱教育所达到的最圆满的效果,也是我们自性当中这种爱的、至爱的性德的显发。爱、孝,都是自性当中的德能,而我们自性的德能是无量无边的。
因此师父上人特别强调,我们要重视《十善业道》和《弟子规》的认知与学习,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经典。特别是在我们现前的时代,当它发挥正能量,发挥切实的作用,可以给我们世界带来安定和平的局面。师父上人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百分之百的落实,因为这是化解一切灾难,化解一切冲突对立和矛盾的根本修行大法。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是迫切的需要把儒释道圣贤教育恢复起来。
因此,我们今天学习到泛爱众,深深的感受到师父上人和古圣先贤的教诲,确实是语重心长。我们一定要把它放在心上,真正的在生活当中落实下来。
泛爱众,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也是儒家的大同之治、佛家的大同之治,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的根本的原因。后面我们还会继续再谈到这个问题。
泛爱众,我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跟大家一起分享。爱跟众也是有一个主次先后,含括的范围非常的广泛,首先是从爱父母这个角度,再来进一步的提升,我们要恭敬所有的长辈。孝亲尊师,孝悌,在泛爱众当中从这个原点开始去做起。接着我们还能够爱弱势的群体,甚至于爱恶人、爱动物、爱植物。当我们这个爱不断的发扬光大,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爱的心量就非常的广大。
因此,特别是当我们做为父母,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我们启发孩子培养仁爱的心。仁爱的心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培养起来?当然是从自己最为亲近的父母开始爱起。你想,如果一个人他连父母、祖宗他都不爱,你说他会去爱别人,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一定是假的,一定是有他的目的、有他的利益的。一个人他只有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祖宗,他才能够慢慢的把爱心向外延伸出来。所以孟夫子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教诲,提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因此,亲亲之后才是仁民,仁民之后才是爱物。它是有主次先后的,一定是从自己最亲的父母开始爱护,然后再推延到别人的父母、别人的孩子。这是仁民,就是仁爱人民。再从仁爱人民这个爱心,再去推广到爱护一切万物。一切万物就很广泛,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这都是爱物。这个次第能够顺着去拓展,当父母、老师在教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爱心就会不断的拓展。因此,首先就是要教孝。
在前一段时间,我们曾经到水结晶实验室参观。在华严水结晶实验室当中,大家走到里面,都会看到一幅非常特别的油画,油画画得非常的庄严,里面的水结晶光彩亮丽的。而当人们在参观实验室,看到这幅画,实验室的老师们都会让客人猜一猜,这幅画里面所呈现的水结晶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很多人一看这个水结晶,马上就想到,这是画着一个母亲跟他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还是在襁褓当中,母亲抱在怀里的孩子,大多数的人都猜得出来。这是水结晶实验室做了一组关于孝的主题实验,而在实验当中,有一幅画就叫“哺乳养育恩”,母亲在哺育儿女,在哺乳的过程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母爱的爱的光辉,是通过让水看这幅画,再去观测水结晶。结果在水结晶里面就看到一位慈祥的母亲,正在哺育她刚出生的婴儿,这个画面是非常非常温馨的。不过关于水结晶之所以会画出这幅油画,这当中也是有一段故事,大家有机会以后来实验室参观,可以让这里的老师讲解给大家听。
但我们从这幅画里面就会感受到了无限的爱的光辉,因为母爱是最伟大的,三年的时光,当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能够走路、说话、拿起筷子吃饭,这个过程当中,母亲几乎是三年不离怀抱,这种恩德真的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像我们在小的时候,以前就曾经说过,我们在长牙齿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可能都会发烧。像我在长牙齿就发烧发得很厉害。母亲特别是在半夜,孩子还在发烧,这烧退不下来,最后母亲就半夜抱着我,在那放声大哭。那种母子连心的自性的至德,现在想起来还令人特别的感动。包括我们在学走路的过程当中,母亲对我们的呵护、教导。我们第一次拿筷子,拿着筷子吃饭。小时候很好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教我们拿筷子,结果刚开始拿一下子就夹了两颗花生。一直到后来,奶奶、母亲都还会讲起我们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我们每一步的成长,都是在父母亲的呵护之下,我们才能够长大成人。所以当我们看到这幅哺乳养育恩的油画,就不断的提醒我们,要能够知恩报恩,要有报本反始的心态。
爱首先要从孝开始做起、开始教起。包括我们在听孝敬幼儿园很多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很有趣,就是孝敬幼儿园的负责人、创办人,他跟我们讲,有一年他在中国的西北这个地方招生,有一个孩子的母亲就跟这个负责人说,我们家的孩子每天都要喝羊奶,所以我把他送来你这里读书,我还要送五头羊过来,送一车的羊过来,这样每天要挤奶给我孩子吃。结果这个创办人觉得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他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就跟她说,“我们这里吃的、喝的都很丰富,你不用把你家的羊送来。”我们看到一个母亲她对孩子的呵护,这种真诚的母爱,让我们也特别的感动。
爱首先就是从孝字开始的。那我们怎么教孩子要孝顺父母、爱护父母?就是从《弟子规》的入则孝开始教。首先是要亲师配合,老师跟家长要配合。亲师配合的过程当中,老师在学校里面教导孩子父母的恩德,我们应该如何去尽孝,在课程当中所教的,回到家里,家长一定让孩子落实。这是要亲师配合,才能够把孩子真正教好。因此我们看到孝敬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有很多的家庭作业,这个家庭作业都不是趴在桌上写的,而是要去实践的,早晚要拜祖父母、拜父母;在课程的中间,三餐饭要跟母亲一起做饭,或者是他自己,小朋友要自己去做饭;做饭还要碗筷摆好,要先请祖父母、父母先用餐;在这个过程当中,每天还要给爷爷奶奶捶背,给爸爸妈妈洗脚,这些都是他们的作业,小朋友做得特别好。他二三岁、四五岁,在家里就像小大人一样,能够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的。爷爷奶奶本来不太放心,说这孩子都这个时代了,还要到传统文化学校学这一套老规矩,那会不会跟不上时代?结果因为这段时间疫情的关系,小朋友都待在家里做作业,远程上课,爷爷奶奶看到孩子教得这么乖、这么孝顺,全都放心了,巴不得再多送几个孩子过来。所以教育要亲师配合才能够教好。
再来就是夫妻配合。我们以前学过二程夫子的母亲,她和她的先生就配合得非常好,孩子出现问题,他夫妻两个一定商量好,不会一边在处罚他,一边又在溺爱,不会的,家长本身夫妻两个人教育的理念都达成共识。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则教孝,因为当父母本身他就力行孝道,去孝敬祖父母,孩子看在眼里,在他一生当中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就譬如以前我的父母亲在奶奶年事已高,都是亲自照顾老人,亲自照顾九十多岁高龄的奶奶。我们看到父母亲怎么照顾奶奶,自自然然我们对父母亲的孝心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去不断的强化,不断的培养起来的。
之前有跟大家分享过,因为奶奶一生她吃的东西口味都比较重。古时候的女人在家,饭菜都煮得非常好,所以奶奶也是如此,九十多岁了,虽然她不能自己亲自下厨了,但是她对于饭菜的口味还是挺挑剔的,三顿饭的饭菜要煮得合她胃口。还有包括我们每年祭祖,台湾祭祖的风俗还是保持得很好,祭祖的饭菜奶奶都要亲自去看过。有时候吃一顿饭,奶奶就嫌胡椒少了,没有香油,口味太淡了。所以一顿饭我父亲就要来回跑,煮好了端上桌,请奶奶上座之后,他要不断的来回跑,一会帮奶奶加点胡椒,一会帮奶奶加点香油,每顿饭都是这样。一直到奶奶要过世的那天早晨,她还跟我父亲说:“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跟你一起吃饭。”父亲觉得,“我这不是天天都陪着您老人家吃饭,怎么您今天说的话这么奇怪?”结果那一天中午,刚好也是遇到祭祖的日子,奶奶看好,巡过一遍祭拜祖先的饭菜,又跟曾孙子很开心的玩了一会,然后就这么走了,九十多岁。所以教孝也是要夫妻配合,这样孩子也会领会到父母是怎么孝敬祖父母的。
再来,太太要把先生的辛劳讲给孩子听,先生也要把太太的辛劳讲给孩子听,这样做为孩子他从小就知道,父母亲多么不容易,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长大成人,这个过程是多少的辛劳、多少的心血。再进一步的提醒他,“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他除了尊敬自己的父母之外,他也懂得去尊敬一切人的长辈。
所以一个孩子的成长,确实是在亲师配合跟夫妻配合的过程当中,让他把孝、把爱深深的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当中。而他从小在家庭、在学校所学会的一切,贯彻在他的一生当中。当他小时候就学会孝、学会爱,他一生就能够把爱带给所有的一切的人。这是第一点,这是从教孝开始。
再来进一步的引导,就要尊敬长辈。对于所有各行各业的长辈都应该要尊敬,因为社会、国家是互助的整体。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从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智慧的教育没有同步的跟上,所以很多人从小他就是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价值观产生了偏差,往往用金钱、用利益来看待问题、来衡量问题,而不是用爱的精神、用服务的精神来做为人生的价值观,这是人心产生的扭曲。从小就要把孩子正确的观念树立起来,而不要受到社会不良风潮的影响,要从小告诉孩子,对于各行各业都要尊重,职业没有贵贱,面对各行各业都要持着感恩的态度。
首先从孝敬父母,进而延伸开来要尊敬老师、尊敬长辈。我们在PPT上可以看到一张卡片,这张卡片刚好也是那天我们去参观华严水结晶实验室,看完油画之后,就看到实验室的这些老师、工作人员,在制作一张感恩老师的生日卡片。他们非常的用心,把水结晶里面最美的几张水结晶放在上面。在这生日卡里面有“寿”字,有香甜可口的蛋糕,还有朵朵的莲花。并且把所有祝寿人的名字按照次序排列在上面,按照长幼有序的次序排列起来。这是感恩老师的一张卡片。
我们想想看,当每位老师都看到自己的学生具有感恩心的时候,他的内心会充满了幸福,觉得这一生当中辛苦的付出来教导学生,学生确实都有知恩报恩的心态,这是非常温暖的感受。
我们除了对老师之外,对于各行各业的人也都要生起这样的态度,要尊重各行各业的服务。就像我们这次遭遇到的疫情的过程当中,有许多的白衣天使,有许多的医护人员,他们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全力的抢救患病的病患。这个过程是非常无私的付出,以及非常艰辛的工作,我们从许多的资讯里面都有看到。他们是非常大的压力,非常强的工作强度,以及非常危险的环境里面去抢救患者的生命。
我记得曾经有一位长辈,他就传了一个图片来给我们看。有一位护士她已经很长时间因为抢救病患,而且这又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传染性特别强,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她就没有回到家里去看望家人。这个过程是农历春节的前后,都是家家团圆的时候。这个护士她还必须在医疗工作岗位上去护理病人。结果有一天她经过她的家,孩子的父亲就带着孩子,又带着一碗饭,拿出来给妻子吃,给这个在医疗战线上一直在工作的护士,是他的妻子,让她吃。于是她就蹲在路边,一边吃饭,然后她的儿子,儿子只有几岁,就站得远远的,爸爸抱着他,让他看着他的母亲。他说:“孩子非常想念你,你这么长时间没回家,我把孩子抱出来让你看一看。”这种场面,我们看了都忍不住流下眼泪。
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为什么要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众生恩。多少人对我们的付出,多少人对我们都有恩德,像这些恩情我们都要感念,都要懂得感恩、报恩。因此对于孩子从小要建立这样一个心态,知道他所吃的一粒米、一口饭,喝的一口水,都是有多少人在背后非常辛苦的去付出,我们才能够在生活当中衣食无忧,能够在天地之间过上比较幸福美满的生活。
敬人者人恒敬之,这种恭敬之心、感恩之心是要常常培养的。而所有的人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用感恩的心来对待他,同样我们收获的也是满满的爱跟感恩。江本胜博士说,世界上最美的结晶就是爱的结晶,似乎爱是宇宙的核心。这个话一点都不假。因此当我们除了爱父母、爱老师、爱长辈,同时也能够去尊敬各行各业的付出,就能够和乐融融,所以对于各个行业都要生起恭敬心、爱护心,生起感恩的心、报恩的心。
除了这些之外,我们对于弱势团体、弱势的群体,这些人是比较没有得到关怀的人群,譬如老人、孩子,我们能够给他多一点的关怀跟协助,这也是在爱德里面非常重要的做法。这个日后也是我们学《太上感应篇》,也能够学到像“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这些经文,都是教导我们对于弱势的群体要有恭敬心、感恩心,有知恩报恩的心,能够爱护他们。特别像老人、孤儿,这些弱势的群体,比较没有能力的人群,我们也都要对他有爱心。
因此像我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里面,不同的文化、不同国家和宗教,他们有一些观念也是特别的好。像我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中,他们就会对两个群体特别的恭敬,一个是什么?一个是妇女,国外很讲究女士优先,Ladyfirst;再来是非洲。当在教科文组织提到妇女跟非洲的时候,人们就会更多的爱心、更多的同情、更多的尊重,像这种观念都是非常有爱心的做法。对于相对比较弱势的群体,我们要发挥“泛爱众”,《弟子规》当中泛爱众的精神,真正的去爱护他们。
孔老夫子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当中,在这里面我们特别有看到一段话,也看出了中国古人为什么能够创造出大同世界、大同之治的和谐景象,跟那个时期古圣先王的心胸、心量是分不开的。那个时候中国人一说话就是说天下,不是只是谈到中国,这个心量有多广大。不仅是如此,古圣先王爱护人民百姓的心胸,是涉及到了社会上的各个层面,也包括了许多弱势的群体。因此我们在“礼运大同篇”当中就看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大家经常会看到孙中山先生所写的这幅墨宝。实际上孙先生他一生的政治理想,用这四个字可以非常准确的概括出来。这当然也都是中国从古至今古圣先王王道之治、圣贤之治的终极的理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按照中国古人的政治体制,它确实是非常好的机制,把国家最为贤德的人才,都能够选拔出来,让他们共同来治理天下、治理国家。因此上古时期,除了有很多著名的君王,譬如尧舜禹汤,同时与他们相匹配的,也有很多贤德的宰相。这都是这些君王在人民百姓当中选拔出来的贤德之人,共同来治理国家。“讲信修睦”,这是当时的社会景象。
而那时候所体现出来的,大同之治就是古圣先王仁德的圣贤政治的体现。在这种政治体制之下,正是因为做为领导者他本身就是一位仁德的圣王,他非常的爱护百姓,心心念念的都是在关心和照顾百姓,所以才出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他并不只是爱护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人,也不只是养育和爱护自己的孩子。尧、舜、禹当时在传位,都是传给贤德之人,而不只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这种政治体制造成当时能够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圣贤之治、大同之治重要的条件。
而爱,他可以无远弗届的从爱自己的家人身上,去推广到全天下的老百姓,而且达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简直就是我们人间的天堂,是人间的净土。“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安享幸福的晚年,就像师父上人所提倡的,建立老人乐园。每个老人的晚年都过得很幸福、很快乐,我们可以想像他来生的去处一定是非常好。“壮有所用”,在壮年的时期,每个人的才干、德能,都能充分的被发挥出来,为国家所重用,并且一起治理天下,一起爱护人民,一起跟贤德之人推广圣贤的教育。“幼有所长”,真的是老安少怀,年幼的孩子他们也都得到很好的教育。就像现在师父的理想,跟大同之治很接近,师父希望建立老人乐园,同时也希望在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国家,兴办传统文化一条龙的学校,这是幼有所长。让小朋友从两岁开始,甚至于从母亲胎教开始,他就学习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两岁开始就让他学习《圣学根之根》,并且可以在生活当中落实,等他长大再继续学习四书五经,学习《群书治要》。一个孩子他从小到大,成长和教育的过程当中,所禀受的都是圣贤教育,都是传统文化儒释道的圣哲人的教化,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他的德行、他的学问、他的才干一定能够为国家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
下面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仅是老人、儿童,也不仅是壮年,包括这些弱势群体。鳏寡,失去了太太的先生是鳏,寡就是寡妇,失去了先生的女子。孤独,有些老人他可能没有儿女,到了年老非常的可怜,都没有人赡养。孤跟独,这也是说孩子失去了他的父母亲,孤是没有父母,独是没有孩子。废是残疾人,废疾者,皆有所养,无论是残废的人还是生病的人,都能得到国家社会对他很好的照顾。
师父希望在社会当中实现三种免费,一个是医疗免费,一个是教育免费,再来兴办老人乐园,让养老的人也都能老有所终,这是完全符合中国古时候大同之治的理想。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可以把军事的费用节省下来,用于医疗体系当中,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生病,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他自己不需要去付一分一毫的费用,完全由国家来负担,一个人养老或者生病的担忧跟顾虑就完全解除了。教育免费,孩子从小到大的教育费用也是由国家跟地区来支出,由政府来支出。当我们可以把武力、军备的费用省下来,用于实现这三种免费,还有老人乐园,古时候人人所向往的大同世界的景象就出现了。
下面说“男有分,女有归”,男子可以尽他的职责跟义务,而女子也都可以在家庭当中有很好的归宿,并且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礼运大同篇”里面所谈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
“泛爱众”,从孩子的爱心,仁厚之心,他是从孝顺父母培养推延到恭敬一切人的父母跟亲人,然后再延伸到对各行各业的尊重,也爱护许多社会当中比较弱势的团体。我们可以在孩子的教育当中,从小就给他灌输和培养爱的教育、爱的观念,在社会上这样的群体多了,自自然然社会的安定和谐,甚至于大同之治的和谐景象,确实就能够出现。
泛爱众的范围是非常广大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真正是通过修身齐家,然后进一步的发挥我们的影响力,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效果。因此我们对于爱字,真正深入的时候,会感受到它的意义是无穷的深广。
刚刚提到的大同之治,再来稍微补充说明,这是师父上人常常在讲经的时候提到。大同之治在中国古时候的社会里面确实是曾经实现过的。在古书当中记载着,三皇是以道来治天下。上古时期这些古圣先王的境界是比较高的,能够用道和德来治天下,做为天子或做为百姓,他整个心灵精神的层次都是非常高的,是超过后世以义跟礼来治天下的道德水平。所以三皇是以道治天下,而五帝他治天下是以什么?他是以德来治天下。到了三王的时期是以仁治天下。这三代是一千八百年的时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很长的一段时期,可以说是最长的一段时期。
周朝八百年的历史,前三百年算是盛世,到后五百年是乱世,譬如春秋、战国这个时期就是乱世。而虽然战国时期五霸,春秋战国时期比不上三代的政治,但是在这个时候还讲一个义字。到了秦朝统一中国,统一十五年亡国,然后被汉朝取代。而在汉朝,儒家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就发生了非常重大的转变,汉武帝时期,因为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大臣董仲舒的建议,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孔孟学说来做为中国教育的主流。这个决定是非常之好的,孔孟学说的推扬,甚至于包括像道家教育的推广,也为后来佛教能够传入中国并且发扬光大,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定是以孔孟学说做为中国教育的主流,这个政策是非常正确的,一直到清朝的时期,将近二千年来,中国人都是以礼来治天下。孔孟学说的思想它的传播,在教化人心的方面所起的作用,对中国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古代史学家谈到:“道失而后有德,德失而后有仁,仁失而后有义,义失而后有礼。”礼就是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最低的底限了,一旦礼都失掉了,礼崩乐坏,社会就会产生动乱。因此我们反省,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所遭受的苦难,其实最大的苦难还不是国破家亡的战争,而是什么?而是在战争当中彻底把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的家道,彻底的推翻,其实这才是中国人真正的苦难。一个国家民族,即使灭亡了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文化的灭亡。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我们要积极的把儒释道的圣贤教育,一定要继承下来,我们不要说发扬光大了,按师父上人的教诲,发扬光大要二三代之后,为什么?现在都要从孩子开始慢慢的培养起来,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年轻的一代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后慢慢的当社会上正人君子、贤德的君子愈来愈多了,就能把我们整个社会风气带向稳定、带向和谐太平。所以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存亡绝续关键的时候,需要有更多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把圣贤传统文化的命脉保存下来、继承下来,之后才能慢慢的发扬光大。现在如何恢复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师父上人就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觉悟,把礼找回来,才能真正的实现这个目标。这是我们谈到“礼运大同篇”,再做了一点补充跟说明。
下一条,爱第四点就是要爱恶人。除了弱势团体之外,我们也不能抛弃恶人。不管对方是多么恶的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出生下来,他的自性都是本善的,都是善的,但只是后天的环境把他熏养(熏陶、培养)出了不善的习气。所以特别是对作恶之人,我们要有真诚的爱心来对待他。要相信只要我们用真诚的爱心,用我们的德行慢慢的去感化,也能够唤醒对方的良知。可是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是用爱心,不是用感化他人的心,而是用对立的态度,攻击、指责,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这是所谓的“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所以《弟子规》涵养了很多非常深刻的人生经验跟道理。对于恶人,以前师父上人也曾经语重心长的教我们,纵使是小人,你也要给他留一条后路、留一条退路,否则连一条退路、一条后路都不给他留,最后反而可能导致他更多恶性的报复,所谓恼羞成怒,这就很不好。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有真诚的爱心来看待他。就像我们之前有跟大家分享过,欧阳修先生他在“泷冈阡表”里面有讲到,他母亲跟他讲述他父亲生前的德行、德政,就有谈到他的父亲经常看到一些死刑犯,他在那里叹气、在那里叹息。他母亲就问说,为什么他会这样伤心难过、叹息?他就说这些死刑犯他是想尽办法希望再给他一条生路,但是实在是找不出其他的办法了,他也不忍心看到一个人造作了恶业,最后要去处以死刑。做为地方的长官,他也不忍心看到他教化地区的百姓因为犯罪最后去判了死刑。
一个官员的仁爱之心,即使是恶人,他也是想尽办法帮他找出一条活路,不要让他最后判处这种刑罚。这也是爱护百姓的心,体会到一个人会误入歧途,其实因素是很多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因素,譬如他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古圣先王看到人民犯了罪,他都会自我反省,是我没有把百姓教好,或者是我没有把国家治理好,出现很多灾情,百姓都是已经穷途末路了,他才会去犯罪。所以我们也会体会到,可恶之人其实也有可怜之处,他会走到今天,首先他人生的过程当中没有遇到好的老师引领他,同时也没有真正爱护他的人有耐心把他慢慢的引导向善。我们其实都要有这种同理心,去感受到对方的感受。
所以面对恶人,我们也是要引导孩子要有同情心,同情是理智的同情,不是感情用事。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孩子,看到这些恶的榜样,要自我反省,来警惕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不要效法跟学习坏的榜样,要把自己的言行都表现好,做出好的榜样。就像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善人是我们的榜样,当然一个恶人我们看到他,也是警惕自己不能作恶。所以当孩子从小就建立了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态度,他自然会保有对人和善的态度,而且也有同情对方的态度,这样就不至于跟人会发生冲突。这是爱恶人。
再来包括爱动物,动物也要爱,因为它跟我们人一样,都是有灵知的,都有感觉的,它也会痛、也会伤心、也会难过。中国古人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能有这种爱心、慈悲之心,我们自然对于哪怕是小动物也会爱护。“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们对动物也要有同理之心,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好恶而去拆散动物的家庭。
特别是小朋友,像我们小时候都很喜欢到水里面去抓一些小鱼、小虾,还有小蝌蚪。其实孩子他好玩,可能会去抓一些小动物、小蜻蜓等等的,做为家长都要引导孩子,不要伤害这些动物的生命。因为有时候我们可能玩一玩,抓完这些小鱼、小虾、小蝌蚪,很想观察蝌蚪它是怎么长大的,都有这种好奇心,它怎么变成一只小青蛙的。可是在养这些小动物的过程当中,往往小朋友他不太会养,要给它吃什么,给它有好的水,等等的方面,小朋友就不太会照顾,所以有时候把小动物最后都养死了。如果父母亲在孩子小时候给他灌输爱护自然、爱护动物的观念,他就不会随意的捕杀小动物。
当然这个时代,说心里话,地球已经被我们人类破坏得不像样子,所以现在小朋友可能体会不到这种生活,你要再找一个清澈的小溪,再到里面去捕鱼、捉虾,可能都不容易有这个环境了。但是做为父母来讲,确实在孩子的小时候,要给他建立跟大自然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生命的共同体的观念,我们不能伤害人类,同时也不能伤害动物跟植物。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旦它们受到伤害了,甚至于一旦他们灭绝了,在地球上消亡了,对于人类也是巨大的灾难。关于这个问题,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够细讲,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分享泛爱众的第五条爱动物和第六条爱植物。
今天的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