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习性 >> 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与杜鹃
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蜀鸟、催归、杜宇、子规、子娟等。大杜鹃叫声似“布谷、布谷”,所以又叫布谷鸟;三声杜鹃叫声似“米贵阳”,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贵阳;四声杜鹃又称子规鸟叫声似“快快割麦”、“割麦割谷”。杜鹃以昆虫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常夜呜,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又因杜鹃高歌之时又是杜鹃盛开时节,古人便认为杜鹃鲜红为杜鹃鲜血染就。
一、表现伤春、惜春之情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宋代·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其中“潇潇暮雨子规啼”中子规便是指的杜鹃了,词中上阙主要描写清泉寺的景物风光,春日时分,小溪潺湲,潇潇细雨,子规声声,当真是好一副春日美景,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景色,作者不禁发出感慨“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词中便是用杜鹃声声来表现作者的惜春之情。
二、表达思家、思亲之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声音似如“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此诗人在听到杜鹃鸟鸣时往往会联想到自己孤身在外、无法归家的凄凉,进而引发诗人归家的愿望。
我们便借李白的一首《宣城见杜鹃花》来了解一下此中表现用法: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代·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作者看到宣城的杜鹃花由此回忆起了故乡曾听过的杜鹃鸣叫。作者此时身在异乡,乍然想起故乡故景,一种让人断肠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遥想远处的故乡,如何能不令人感到悲戚呢。
三、表现环境的凄凉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近现代·王国维《虞美人·杜鹃千里啼春晚》
这是一首眷念“故国”的词,充满了屈原式的孤愤。本词大概作于年暮春,此时的清朝政府已风雨飘摇、名存实亡。开篇的杜鹃啼春暗含作者理想的破灭,此山河已非故国山河,作者借杜鹃为下文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四、借杜鹃啼血表示忠贞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宋代·文天祥《金陵驿二首》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图片及文字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