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形状 >> 雕玉先雕心,琢石必琢己玉雕匠人邵传虎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蕴含着独特意趣的文化精粹。人云“器物有魂魄”,万千玉器,都蕴藏着匠人寄托在其身上的神韵和灵魂。中国玉文化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自然事物的运用上。
在玉器的用材上讲究用,突出玉石的自然纹理;在雕刻题材上,其内容也均取自大自然的万物,如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树木。强调美从自然来,主张从自然中获取灵感,以“自然”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国家一级技师邵传虎对于玉石的设计雕刻一直秉承随心随性,跟着感觉走的原则,雕刻出很多优秀作品。
“我很享受玉石设计雕刻的快乐过程,个人感觉在玉石设计雕刻的过程中也是在雕琢自己、自心、自性的素质沉淀。精雕细琢要跟着玉石的感觉去走,给玉石注入灵魂,赋予每一件玉石作品内涵,让玉石生长思想。”邵传虎看着自己工作室的作品,笑谈着自己的想法。
邵传虎,年生于安徽蚌埠市,国家高级(一级)技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安徽省玉石雕刻大师。他自幼喜爱绘画,年转行学习玉石雕刻,年在美丽的大别山六安市霍山县成立邵传虎玉雕工作室,尤其擅长俏色巧雕、人物、动物,雕刻的童子天真烂漫,顽皮稚气,深受广大藏家的喜受。
玉石界有一句老话,叫做:玉不琢,不成器。这主要是说玉石只有经过雕琢,才可以成为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或者艺术品。谈到玉雕作品,自然要说到玉雕技艺,因为没有高超的技艺,就不会有优秀的作品。对于技艺的学习,邵传虎从没有停下脚步。为了精进技艺,他跑到各地的玉雕市场学习,尤其对福建寿山石雕刻市场情有独钟。在这里,师傅们对俏色巧雕的运用,对人物植物动物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展现都让他羡慕不已。除此外,邵传虎对苏州玉雕师傅们的精湛工艺也让他十分向往,这些也激励了邵传虎时刻精进自己技艺的决心。
踏入玉雕之路十几年,邵传虎坦言自己从其中也学到了很多感悟,人生如白驹过隙,重要的不是我来过而是我能留下什么,带走什么,人能留下的无非是精神财富,文化传承。学艺路漫漫,生活的经历让邵传虎在玉雕创作中汲取了更多灵感源泉,玉雕也在他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玉雕,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份高大上的工作。玉雕师,常被认为是一群高高在上的人。然而,只有真正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才明白其中的艰辛和不易。邵传虎的第一件作品雕刻的是一个小弥勒佛头像,他直言自己喜欢弥勒佛开怀大笑的豁达,希望自己和大家都可以开心快乐。
玉雕是一件艰辛的工作,从毛料到成品,但很多时候,邵传虎都是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甚至是通宵工作,当一件成品出来时,内心是无比激动的。“记得第一次作品被收藏的时候,那是一件《残荷蛙鸣》,当时内心非常激动,甚至几天都很亢奋,想着自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可以把石头的语言和自己的思想融为一体分享给喜欢的人,是一种莫大的缘分,也是一种新的艺术生命力表达。”邵传虎回忆道,“这件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安徽省第四届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展览暨评奖一等奖,让我继续玉雕这条道路的心更坚定了。”
寻艺路漫漫,邵传虎始终没有停下步伐。新作品《两个文明》,灵感源自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大米和精神需求的竹书,民以食为天,邵传虎设计这件作品意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创发展。米代表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也寓意富足的生活。而竹书则是文化的传承建设,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意为精神与物质的富足。
《弟子规》则是一块大别山境内淠河里出产的美丽黄玉籽料,这块玉料细糯油润,根据这块材料,邵传虎设计雕刻了三个童子在快乐的嬉闹读书学习场景。中国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寓意教育从娃娃抓起,未来通明。
“真正好的作品,创作的源动力始终是自身的文化修养积累。雕玉先雕心,琢石必琢己,保持内心清净,与石头产生思想共鸣,才能雕琢出更多好作品”邵传虎说道。不畏将来,不念过去,邵传虎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希望在余下的时间里创作出更多自己满意的作品,把实践与艺术思想完美结合,将时代潮流与传统和美与共传承下去。
主要成果
年作品《残荷蛙鸣》荣获安徽省第四届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展览暨评奖一等奖;
年作品《粮仓》荣获中国玉石雕刻艺术“百花奖”优秀奖;
年作品《花开富贵》荣获安徽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徽工奖”银奖;
年作品《大丰收》荣获安徽省玉石雕刻大师群精品展“徽工奖”金奖;
年作品《晨曲》荣获中国玉石雕第三届玉英奖评选活动银奖;
年作品《大丰收》荣获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银奖;
年作品《高枕无忧》荣获中国金寨盆景、兰花、根艺、玉石、奇石博览会暨“玉神杯”传统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