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冯燊均志在复兴中华道统中华儿女

发布时间:2022/12/9 14:32:36   

文颜炳伟

慈善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凸显出来的是传统的士大夫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在当今的华人文化圈内,这一理念更是被发扬光大,因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甚为必要。

而在香港,就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他的思想和人格,行为与善举,就如同他一生所钟爱的国学一样,其质温润,其心高洁,其情纵然。他,就是大成国学基金创办人、香港广义和船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燊均。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袁贵仁给冯燊均颁发捐赠证书

与传统文化结缘

冯燊均对国学的热爱是一种骨子里的感情,他从小就和传统文化结缘,在《三字经》与《弟子规》的滋养下长大,后来留学英国,晚年又遍游内地,目睹种种之怪现状,誓要联合各界力量,共同复兴中华传统义理文化。为此,他踏上了一条漫长的慈善公益之路,寒来暑往,不辞劳苦。而就在今年6月,他刚刚与夫人鲍俊萍女士一道,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1.5亿元人民币,用于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教学、研究与活动。

还在冯燊均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以身作则,把爱心与慈善的种子播撒在他的心田,告诉他要多帮助别人。年代,他在香港捐建社会服务大楼,以父亲的名字命名,算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美德的传承——忠诚、吃苦、助人。而父亲所教给他的,远不止于此。

那么,在冯燊均人格养成的过程中,父亲的影响何在呢?最主要的,就是从四岁开始,把他送进私塾,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启蒙——《千字文》《中庸》《大学》……让他明白了“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父亲虽然没上过学,但极其重视他的学业,除了检查功课外,还督促其每日练习毛笔字,读报与他听。

当然,在年代,能够塑造冯燊均人格的,也绝不仅父亲一人——他所就读的小学校长出身黄埔军校,常利用课余时间灌输爱国思想,学生大受裨益。而当此之时,恰逢日寇侵华,卢沟桥事变爆发,一个个鲜活的抗敌故事,让冯燊均下定了“绝不当亡国奴”的决心,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价值观。不久,香港沦陷之际,父亲仍葆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放弃船厂优厚待遇,不做汉奸,因此入狱,受日寇折磨,身体日衰,不幸早逝。

为了子承父业,冯燊均于年代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技术,以重振“广义和”船厂。而“广义和”这三个字,顾名思义,都与传统文化有关,广即广结善缘,义即义理,和乃儒家核心思想,可见在冯燊均的思想深处,国学的渊源何其深厚。

需要提及的是,母亲在他的青年时期撑起了整个家,虽然不认识几个字,却深明世事,掌管财政,顶住压力送其留洋,奠定了“广义和”日后的繁盛。后来冯燊均捐款大屿山宝莲禅寺天坛大佛,也是为了寄托对母亲的哀思。

家国情怀行大爱

▲冯燊均与夫人观看捐赠给北京大学的从海外回归的珍贵秦简牍

年代,在母亲与姨丈的辅佐下,“广义和”船厂生意兴隆。达则兼济天下,冯燊均开始践行他的慈善理念,并把主要方向指向教育领域——香港浸会大学,便是第一家受捐助的对象。

实际上,早在抗战初期,冯燊均便已参与“伤兵之友”募捐活动,为击退日寇尽绵薄之力。到了、年代,财富日益增长,冯燊均的目光开始投向内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7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