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国庆读经典小学生如何读懂大学

发布时间:2022/12/9 20:22:06   

《大学》是四书之首,在儒家经典中占有标杆式的位置。这么一部举足轻重、寓意深长的经典,小学生读合适吗?

可以的,只要家长教授的内容有所取舍。

《大学》只有十一章,篇幅不长,此长度很适合孩子诵读;其次,《大学》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方向性的道理,即大明大义,及早让孩子接触,对其日后的发展,影响能更为正面深远。

《大学》全书,总的来说,讲述了“三纲八目”的重要性。三纲,即“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为“格物、致知、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三纲八目”,为儒家思想立了一个很明确的标准,倡导“内修外治”。其他的儒家经典,几乎都是围绕此纲目开展陈述讨论,可见《大学》的位置之重。

单看“三纲八目”,可能会感觉条框死板,但其实它所倡导的内涵,从根本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让我们来一步步解构和学习这些思想,并把它转化为连小学生都能理解的教义。

“三纲”,可以理解为三个行动标准。人可以完成无数的行为,到底哪些是正确、应该做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规避的?我们需要一些指引。大人尝且要指引,毋论小孩。“三纲”便是这样的指引,明确告诉人们,符合哪些条件的事情,我们可以做,而且应该用心去做。

“明德”

彰显德行,但凡立德、符合道德标准的事,我们都应该做。德行是什么?孩子是难以理解的。我们应该进一步把它分拆为诚实、有礼、尊老、爱幼,这样孩子便知道,这些规则是正确的,是必须遵守的。若要进一步细化,可以用《弟子规》《三字经》等辅助教育。

“新民”

思想要不断更新、修正。简单点理解,即“自省”。我的中心思想是正确不倚的,但是否已经渗透到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要做到这点,需要“日省吾心”。而家长要辅助孩子,年纪小的可以每天询问“今天哪些事做得不好?哪些事可以做得更好?”,借以让孩子养成定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值得说明的是,此做法并非只看到孩子坏的一面,而不看好的一面。西方教育提倡积极教育,并不是反讽中国人几千年的做法就是“消极教育”。单从字面看积极或消极是有失偏颇的。一个教育的行为,出来的效果是积极还是消极,除了沟通的内容,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教”与“授”者的态度。面对孩子,我们询问“哪里做不好”,如果态度上跟表扬他“这样做很好”是一致的,那么二者,都应该归类到积极的教育范畴内。

培养孩子“思己过”的习惯,一如教会他如何掌握手中的方向盘,不停地修正,大方向便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止于至善”

这个“止”,应该理解成“址”,而非“终止”。“至善”,即最为正确、美好。整句意思,即始终立于正确的位置。这句话我认为,应该结合上面的“明德”和“新民”一起理解。三纲既然只有三纲,想必是此三条已经涵盖了方方面面,度无死角。“明德”在于事外,“新民”在于修内,那“止于至善”必定是在二维的基础上加进去的第三维座标:在什么情况下“明德”和“新民”呢?在我确定自己处于正确、合理的环境里。什么意思?对着坏人,我还要恭敬、爱护(明德)吗?对熊同学的恶行施以还击,还需要反省写检讨吗?

“三纲”对行为的指导作用,其概括性已趋精益。短短八个字,把一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俱涵盖殆尽,为后面“八常”的展开定好调。所谓“八目”,简单理解是在八个不同的场景,如何贯彻“三纲”。古人很聪明,他们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这样的部局,在“三纲”立体述意的基础上,再加入了一个“时间”的维度。

小学生经纪尚轻,对文字的理解力有限,作为家长,需要力尽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辅助他们知晓哪些事需要“明德”、什么时候要“新民”、如何“止于至善”。这样,新生代才得以在这本古老的经典中,习得所需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7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