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汪重阳弟子规PK中小学生日常行为

发布时间:2023/3/4 15:12:59   
北京中科 http://m.39.net/baidianfeng/dxkfbl/

《弟子规》PK《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汪重阳

几个月前,一位热心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善士赠送我一本《弟子规》,并嘱我一定要用它好好去教育我的幼小的孩子,最好能让孩子背会,说这是受益终生的事情。

几个月来,我在家有时间就教孩子背上一段,同时我也细细品味了《弟子规》的全文,打心底里赞叹《弟子规》对于一个人拥有高远境界的详细教化作用。作为古代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各方面应有礼仪与规范的艺术化总结,《弟子规》看似只是一本小册子,实际上却是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不可或缺的一本巨著。

只可惜,由于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式微,特别是中国人思想上的“崇洋媚外”之故,包括《弟子规》在内的中华经典遭到了抛弃与践踏,那些经典中倡导的礼仪与规范也被斥之为“封建礼教”而遭到了批判,人们渐渐忘记了老祖宗的智慧与教导。

可是,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时,人们渐渐又发现,这个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了:道德的沦丧让人痛心,道德的底线被屡屡大面积突破让人惊心。这个时候,人们又怀起了古,忆起了旧,才感到古人那一套教化人的礼仪规范实在高明。以《弟子规》为代表的童蒙读物,明确了人伦规范,净化着社会的风气,维护着世间的秩序,真是善莫大焉。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一直在思考,当《弟子规》等古代童蒙经典“重出江湖”之时,是不是已经宣告建国以来我们对下一代文明礼规教育的失败呢?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努力过吗?不是,我们分明一直在努力着呀。现在仍在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校的墙壁上张贴着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我们努力的明证。

但是,有努力却无成效,病根在哪里?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的条目不够细致,规定的做人境界不到位吗?我专门将《弟子规》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在做人境界的指导上不相上下。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弟子规》能塑造出一个个谦谦君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却教导不出现代文明公民呢?

思来想去,我发现有以下两点原因,导致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无效性。

一、相对于《弟子规》从人还未懂事就开始指导他健康成长来看,《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的时间太晚了。

从现在通行的入学年龄来看,现代的儿童最早要在六周岁满才可能入学正式接触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因为现在的孩子入学时才正式识字,所以等到他能够读通《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应该已经是小学三年级了,也就是九周岁左右的事了。

当然,这还是在设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下才这么说的。事实上,绝大多数学校忙于搞应试,根本不让孩子学这些“没用”的东西,那么现代学生完整接触《日常行为规范》的时间会更晚。

而古代的孩子则不同。据当代家庭教育领军人物,教育专著《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考证,古代很多三四岁的孩子,用一年时间就过了识字关,认了一两千字,还诵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典籍。我们常说“幼学如漆”,在孩子最纯真的年龄段里,便植入他们的脑海里如此之多的纯正的人文、礼规信息,这样的孩子长成之后,人生境界怎会不高远呢?这样的社会又怎能不是“礼仪之邦”呢?

二、相对于古代人从孩子一出生就极其注重言传身教,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让孩子启蒙养正、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的家风的做法来看,《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的场合不对,实施的主体也错了位。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王东华更是提出了“即使把所有老师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母亲的重要”“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的重要观点。所有这些论述都在说明,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影响深远。

但这些观点在现代父母这儿并没有得到多么好的正面体现。首先,现代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父母们都没有什么“家规”“家风”的概念,因为这一直是被作为“封建礼教”来批判的。正因如此,现代绝大部分家庭对下一代的“礼仪、礼规”教育是无章可循、十分零碎而随意的。

所以,现代家庭中,重视孩子成长的大多也仅仅是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罢了。更多不重视孩子成长的家庭,不仅仅不重视孩子的成绩,还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有着不可低估的反面影响(包括部分仅仅“重视”孩子成绩的家庭)。

这些反面影响在孩子入学后接受《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时,会产生极大的反作用。比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规定,学生要“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可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却让这一条规定变成了“父母尊敬子女,关心子女身体健康,子女不需要为家庭做什么事”。孩子在家庭中就是“小霸王”“小皇帝”,你让他“尊敬父母”,怕比登天还难。

《弟子规》中对子女有这样一条最基本的规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言,须顺承。我相信古代的子女们从小就一定能做到,因为古代的父母们也是在上一代这样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礼仪传承就没有间断过。而现代的子女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这样的礼仪传承已经间断了百年之长,现代很多人恐怕仅仅听听这些规定,都会联想到“束缚人性”“封建礼教”而予以讽刺、打击了。

所以,我觉得,只由学校出面教育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没有家庭的配合,恐怕是出力不讨好的事,《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失效”就是明证,这样的教育是时间的错位、场合的错位、实施主体的错位。

现在,《弟子规》等中华经典,在一波波的“经典诵读”热潮中,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特别是走进了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中,这正是一个好的现象。可我又觉得,在对待这些经典的态度上,不能一直处在“诵读”的层面,还要落实在“行动”中才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人生的源头就注入的“礼仪、规范”的纯正营养,将让他们受用终生,也会让社会真正文明起来。

这样,就有必要将《弟子规》正式列为当代社会“家庭日常行为规范”和“幼儿园日常行为规范”了。让《弟子规》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共同为现代社会文明公民的健康成长助力,让家长和老师共同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一致的“身教者”,使孩子们处处有榜样可循,那将是无限美好的前景。

让合格公民的成长从一个个家庭开始,比从一个个学校开始,效果要好得多。

(注:本文写于年11月17日,当时的笔者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理解还不是很到位。年元月份和8月份,笔者在传统文化公益机构——安阳莲池书院、郑州登封永泰传统文化基地系统参加了两次全封闭的中华家庭美德公益培训班后,才发现《弟子规》的价值,也开始了以《弟子规》内容为主的中华传统经典、传统美德的力所能及的推广历程。回过头来,再看十年前写的这篇文章,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所以重新发到网上供大家参考。)

作者简介:

汪重阳,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华传统文化义工,区级政协委员,市级作协会员,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

文化资讯平台

本期作者:汪重阳

责编:谷乡

版式:秋霁

平台声明:作者授权本平台首发,文中观点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8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