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7学而篇信近于义,信约也要符合道义

发布时间:2023/6/16 18:39:05   

记者读《论语》,入心入脑。

今天学习《学而》篇,第十三章: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意思是:有子说:“信约符合道德规范,这种信约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继承而又不失去创新,也是可以取法的。”

解析:因不失其亲:因,指因袭、因循、继承。亲,通“新”。因不失其亲,谈论的是如何继承的问题。这一章论述为人处世应当遵循“中道”,行事不能拘泥。因为信与义不同,恭与礼也不相同,做任何事情都信誓旦旦,可能最终难以兑现;恭敬也不可过头,过头就会变成虚伪、谄媚,可能反而遭受耻辱。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因循过去的做法,但是不可拘泥,这样的做法才是可以效法的。

《庄子·盗跖》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国男子尾生与一个女子相约在桥下相会,女子迟迟不来,这时河水暴涨,可是尾生一心想着守约,最后抱着桥墩淹死了。尾生虽然守信,但是并不符合道义。因此《淮南子·氾论训》说:“信而溺死,虽有直信,孰能贵之?”意思是:因为守信而被淹死,虽然坚守了诺言,谁又能称赞他呢?《弟子规》说: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意思是说,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原则,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我们以前讲过,“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就是中庸之道的体现。很多人对中庸之道有误解,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好人主义”,事实并非如此。“老好人”在孔子那里称为“乡愿”。《论语》阳货篇第十三章: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意思是:孔子说:“所谓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人。”孔子反对“乡愿”,认为只有以仁、礼为原则,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下面学习《学而》篇,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待工作勤奋,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解析: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规范。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住,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够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下面讲一个孔子学琴的故事。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年),孔子到晋国向闻名于诸侯的乐官师襄学琴。据说,孔子向师襄学琴,学了十来天,翻来覆去只是同一个曲子。师襄对他说:“此曲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回答说:“曲调已学过,奏曲的技巧还未纯熟。”过了一段时日,师襄又说:“技巧已经学好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能领会这首曲子的志趣神韵。”又过了些时日,师襄说:“已经领会志趣神韵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察到此曲作者的风貌和精神呢。”又演习了一段时间,孔子忽然感悟说:“此曲作者是一个长得很高大、胸怀宽广、能够统御四海的帝王,这样的曲子,只有周文王才能作得出来吧!”师襄站起来赞叹说:“对呀!我的老师传授这首曲子时,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由此可见,孔子学琴的态度是多么认真。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赏析能力也很强,以致后来在齐国听了《韶》乐后,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入迷程度,同时也体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朋友们,明天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2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