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弟子规中的教育智慧

发布时间:2023/2/11 8:28:31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理念,分8部分: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其中的教育理论在我们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仍然值得借鉴。

一、注重学习理论知识与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一个人做事如果不能身体力行,纵有满腹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最终变成一个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反之如果只是身体力行,不肯用心读书学习,为人处世的时候就容易依照自己的偏见行事,就会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纸上谈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滔滔不绝,连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括担任将领,由于毫无实战经验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此时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能够突围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游历中,顾炎武还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发现那里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核对、校正。顾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非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学习计划,要有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我们知道读书计划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除了读书计划还要讲究科学的读书方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即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除此以外还需要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不能三心二意,“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更重要的在读学习中要做到“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随时记下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良师益友请教正确的答案。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之后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三、提倡多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的书籍,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那些不良书刊,就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对那些打斗、赌博、色情等不良场所,绝对不要接近;对邪恶的事情,不要好奇过问。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即使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4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