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文字学简说七象形举例

发布时间:2023/2/3 15:36:14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nb.ifeng.com/a/20190918/7727689_0.shtml

这一节课我们开始为大家介绍六书的部分。在六书里面,第一个为大家介绍的是象形字,所以这个章节是「象形举例」。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对象形的概念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我们通过举一些象形字的例字,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象形字的讲解,我们依据《说文解字》里面的原文,来跟大家做解释。

来看第一个字,「气」。

《说文解字》说:「云气也」。气是一个象形字,它画的是云气的形状。天上的云气一层一层的,这里画了三笔,三代表多的意思,就是很多层的云堆在一起。这是它的本义,云气。引申为后来的气体的意思。这个字在正体字里面是这样写(氣)。本来这个云气画的是云彩的层层叠叠,为什么后来加一个「米」?这是中国文字里面发生假借的现象所产生的结果。当这个「气」字被乞求的「乞」借走了,

板书:气求

气求的「气」把这个字借走了。后来它还省略了里面的一横,变成「乞」。它要如果再要表示云气、气体,就要从另外一个地方借一个字来,那么就借来了这一个字:

板书:氣

用它来表示气体,表示云气。那我们要问,这个氣是什么意思?又从哪里借来的?「氣」,它本来的意思是「馈客之刍米」。它是馈赠客人的米。就是别人来我们家作客,临走的时候带些土特产给他。「氣」,这里面是带米的,所以它跟米有关,它跟气无关。所以它本来的意思是馈客之刍米。它被借来表示气体的气的时候,这个字(氣)该怎么表示呢?那就就再给它加一个偏旁来表示它,加一个「食」字旁,因为它是食物。

板书:餼

所以本来这个云气的「气」借走之后,再借过来一个馈客之刍米的「氣」,这个「餼」才是表示后来的馈客之刍米的氣。

所以文字很有趣,是借来借去的,它本来的意思通过《说文解字》你才能把它找到。所以《说文解字》在讲一个字的本义,后来就发生了假借的关系了。在古代典籍里面,会用到很多字的本义,像《春秋传》里面,说:「齐人来氣诸侯」,这样的一个经句。

板书:氣诸侯

「氣诸侯」就是馈赠刍米给诸侯,送礼物,而不是给诸侯气受。馈赠的只有米吗?不是,米是一个代表,米代表所有的植物、农作物,而且还代表动物,牛羊猪这些也是很贵重的礼物,这个也是属于餼的范围。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就读到,「子贡欲去告朔之餼羊」。

板书:去告朔餼羊

子贡想要把它给去掉,把它给废除掉。告朔餼羊,这是一个礼。这个礼的来源是从周天子颁布政令来的。周天子每一年向各个诸侯国颁布一次政令,就是来年全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颁布给各个诸侯国。各诸侯国把从天子那里得到的政令供在宗庙里面,他每个月的月初都会献一只羊来祭拜,同时就向他这个諸侯國的人民布达了这个月的任务。这是告朔之礼。它本身是一个礼,同时也是政令能得以全国实施的一个行为。

这个「餼羊」的注解,《说文解字》里面说是活着的羊,生的,生的羊叫餼羊。其实从《论语》的这句话的上下文来看,我们不能死板的认为牠一定是个活的羊,因为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孔子跟子贡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为什么子贡要爱这个羊?应该在祭祀的时候,用的是宰杀的羊,子贡爱惜的是牠的生命。如果是一只活羊,供完再牵下来,何来子贡爱羊?所以子贡欲去告朔之餼羊,为什么?因为后来从周天子开始荒废了政治的事务,他该去跟各个诸侯颁布一年的政令的时候,他请假,他不去。诸侯看到周天子这样一个为政的态度,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也不认真做了,有时候,这个国君自己本人不去,就派人送一只羊,供在那里就好了。子贡觉得,鲁国国君的行为是在每个月浪费一只羊的生命,他自己又没有诚心诚意的话,这个礼不是没有实质吗?干脆把告朔之餼羊这个礼给去掉算了,还可以每一年有十二只羊的生命得以保存。他是这样一个出发点。

孔子就来拿爱羊这件事情跟爱礼这件事情做比较,哪一个更重要?爱礼。就算是鲁国的国君不亲自参与,但是告朔餼羊这个礼是不是仍然在推行?每个月通过告朔餼羊的礼,仍然向鲁国全国颁布政令。所以在爱羊跟爱礼之间相比较,爱礼比较重要。这是告朔之餼羊。我们要知道,这个饩它是馈赠的礼物。这是从这个字里面,我们联想到《论语》里面的经文。

这是第一个例字,是这个「气」字,它的本义就是云气也,一层层的云气。

再看第二个字,「口」。

「口,人所以言食也。」这个字是象形字,它画的就是人嘴巴,而且是张开嘴巴的形状。张开,这个嘴巴在使用,所以讲人所以言食也。嘴巴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言,就是说话;一个是食,是吃饭。这句话在说这个口的功能。而且对我们的身体来说,这两个功能会产生非常深远和重要的影响。所以《说文解字》这一句话虽然很普通,但是我们认真去读的话,这两件事情攸关着我们自身的吉凶祸福。为什么这么说?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这个跟我们是息息相关的事情。祸为什么从口出?其实祸从口出是一个现象,它还有更深层次的一个原因所在,有原因才会有结果,祸是一个结果,原因在我们的存心上面。存心善:

板书:善→吉→福

恶→凶→祸

这是原因,产生的结果就是吉;存心恶,这是原因,产生的结果叫凶。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叫做福,凶积累多了就产生了祸。所以祸从口出,究其根本,从心产生的原因。我们的心不善,产生的言语就不善,之后会招来祸端。在言语表现上面,可以归纳为四种不善的言语,第一个「恶口」,第二个「两舌」,第三个「妄语」,第四个是「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这些都不是善的言语,都是恶的言语,它就会为我们招来凶、招来祸。

比如恶口,这个恶口一出,明里暗里就会得罪人。得罪人,别人会不会报复我们?这很难讲,你遇到有修养的人,他宽恕我们;如果遇到没有修养的人,他一定要还回来,要报复回来。这是恶口。而且恶口会给别人的内心造成创伤,让他难过很久。恶口,说到他伤心处的话,他不是难受一次,他以后每想起这件事,内心里都会难过。

两舌是挑拨离间。本来人家是和和睦睦的,这个两舌过去挑拨离间,把和睦的人、和睦的团体、和睦的国家给挑拨得敌对,他再从中谋利。你看战国时候的苏秦、张仪那两张口,挑拨战国这些国家之间连年征战,死伤了多少人民!所以他的舌头不好好用,用来挑拨。后来他的下场也不好,祸后来还是来了。

妄语,就是欺骗人的话。别人被骗一次,难道还会被骗第二次吗?我们在说妄语的时候,自己的信用那个分数就一直在降低。我们在别人心目里面,别人会给我们打分的,这个人说话不算话,一直都说骗话,一直给我们减分减分减分,那就难以再与人共事了。

绮语,花言巧语,这个是会挑动别人的情绪,挑动别人很多妄念,这个也不好。

这都是不善的因,将来会有凶,会有祸。所以祸从口出,我们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它的因果。

病从口入,这个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更加显著。当今时代的慢性疾病非常的多,而且患病的人口一年比一年增高。怎么来的?很多是吃出来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这个人口数量都非常庞大,尤其糖尿病,十年之间我国增长了好几倍,病患已经突破一亿人。那对于家庭来说,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要大量的医药投入,长期的,那是多大一个财务上的负担;对于一个国家的医疗,也是一个巨大的开销。所以这些数字你要真算起来,那个数量非常吓人的,很多都是吃出来的。

前几年调查美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它的数量很高,但这些年降下来了。因为这些年美国人接受了营养专家的建议,他们改善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吃的不再那么油腻,肉食吃得愈来愈少,吃愈来愈多的植物性蛋白,所以美国的心脑血管疾病,这些年的数据一直往下降。所以心脑血管疾病,跟吃有关,有很紧密的关系,这个透过社会的现象能够看得出来。

我遇到过一个刚刚二十岁的女生,她在那里分享她痛苦的饮食经历,她说从她记事以来从来没喝过水,统统喝碳酸饮料。在她十五六岁的时候,她的身体整个垮掉,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要住院、要疗养,一直到她出院。到她目前的生活来说,她的身体都不能像健康的孩子那样,她的肠胃被这种碳酸饮料破坏得非常严重。想到现在,何必当初?这就是在饮食上面没有注意。所以我们的口之所以言食也,它其实与我们本身、我们的家庭息息相关。

在清朝有一个学者,叫俞曲园,在他的读书笔记里面,列出了一个方子,什么方子?「读易有得方。」读《易经》他得到了些许的心得,而且这个心得,能够帮助我们身体愈来愈健康,让我们的五脏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养。里面一共三个方子,这个不是药方,是经典的方子,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同样能够帮我们调理五脏。

其中一个就是「颐」卦的象辞,说道:「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板书: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他说这个方子能够养我们的肺和脾。因为言语过多耗损肺气;多吃东西,吃得过多伤脾;所以这个方子养肺和脾。如果能够懂得节制言语、节制饮食,就能够保养脾、保健肺。不仅保养我们的身体,而且还能够养人,跟我们接触的人。言语出乎我们的口,加诸别人身上,我们如果说的是好话,别人会感觉到如沐春风;如果说的话夹杂着我们控制的习气、占有的习气,会伤人。

《弟子规》里面讲「入则孝」,「亲有过,谏使更」,我们学到了要劝谏父母,往下面还有一句话,叫「怡吾色,柔吾声」,这个不能忽略,这个更重要。有时候我们劝谏父母虽然是一分好心,但是没有顾及父母的感受,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往外拿,父母的脸色整个都变了,我们还没有察觉,还要往外讲。说出来的效果有没有起到劝谏的目的?我们仔细想一想:没有。而且让我们跟父母之间的关系蒙上了风霜,他看到我们就紧张。因为我们在劝谏的时候,用情绪传出去的,考虑不到他的感受,有的道理说的是很对,但是他听完之后,内心产生深深的恐惧和深深的愧疚,这难道是我们要的效果吗?所以本来是好意要去劝谏父母,结果伤了他的心,伤了父子之情。

所以言语不可以不慎,应该谨慎。因为说出去会加到别人身上,别人会有感受。我们本来是要尽孝,结果不但没尽到孝道,还让父母生烦恼。这里面我们的心态、我们的修身功夫要多观照。所以慎,慎是加一个心字旁,我们要留心、要留意,要体会父母的感受。「事父母几谏」,有的时候你劝谏,严重的后果已经形成,再劝谏就比较难改变;在严重后果还没有完全显现的时候,改变这个事情会比较容易。已经出现严重后果了,我们也不能执着。有时候我们都是顺着自己的想法在说话,完全不能设身处地的替他去着想。

那吃东西,饮食如果不节制的话,因为吃的是大自然当中的植物、动物,不节制会戕害生命。据说现在世界上很多的渔场都已经捕不到鱼了,因为鱼已经被我们给捕捞殆尽。为什么会捕捞殆尽?这是非常大的欲望在驱使。有的人听到这个消息,仍然没有去反省,他说:「鱼吃完了可以吃水母。」这就糊涂到家了,这个反省的速度太缓慢。饮食不节制,不仅残害自己的身体,而且会残害外在的群生。我们如果能够慎之、节之的话,不仅能养自己,还能养外在的这些生物,同时成就自己的德行,也在养自己的德,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是治肺跟脾的方子。

第二个方子是「艮」卦。艮卦讲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板书:艮,君子思不出其位

这是艮卦的象传。这个方子治心,因为心主思考,思考得多了会伤心,所以要存养。我们的意识不胡思乱想,就能够养心。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外在的诱惑很多,我们的心要能够不生出非分之想。君子思不出其位,出其位都是非分之想。而且这个「思」,我们要有正思惟,就不会胡思乱想。正思惟是什么?在《论语》里面叫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天命」是什么?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体现在事物方面就是有因必有果。今天这个结果出现,必定有它的原因。你在因和果当中做理性思惟的话,就能安身立命。能够安于现在的状况,不做非分之想。非分之想就想打破这个因与果的法则。比方说赚钱,有的人不惜去诈骗,去违法。这里我们要思考清楚,诈骗是原因,能得到发财的结果吗?它不成立。犯法如果是发财的原因,那我们想发财就去犯法好了。关键是犯法是因,但结果不是发财,是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这里面因与果的关系我们要梳理清楚,这叫「知命」。

所以在《了凡四训》里面谈到,要能够立命,孟子曰:「夭寿不贰。」夭就是短命,寿就是长寿,夭跟寿是两件很极端的事情,为什么不贰?关键看我们怎么用心。《了凡四训》里举了三对:丰歉不贰,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可立生死之命。

板书:

丰歉不贰贫富

穷通不贰贵贱

夭寿不贰生死

这里举了人生的三对境遇:丰歉,丰收当然就富裕,歉收当然财富就少、就贫;穷通不贰,穷是处处遇到障碍,通是处处都顺心、都通达,这里面就有了贵和贱,贵他就处处通达,贱,福报很微薄,所以处处都充满了障碍;夭寿不贰,这牵涉到生死,可立生死之命。

面对这些境遇的时候,面对贫富、贵贱、生死的时候,我们的心该作何感想?有的人他不甘心贫穷的出身,所以他非常的努力,要改变自己贫穷的现状,通过他的刻苦奋斗之后,他摆脱了贫困,出人头地。那你说这个人他是摆脱了他的出身问题,他能立贫富、贵贱之命吗?其实不一定。这个人的内心如果对贫穷充满了排斥,大家想一想,他要摆脱贫穷,那么他面对贫穷是一个什么样的立场?对立,「我不甘心我贫穷」;排斥,「我痛恨贫穷」。那么对贫穷这个概念,他内心里面有没有执着?内心里面的执着是重点,当他一旦富有了,他对贫穷会做什么样一个反应?更加恐惧贫穷,他现有的财富更加怕失去。虽然外在的贫穷改变了,从贫穷到身家富有,但他内心对贫穷的执念没有放下的话,他有钱了之后,可能不仅憎恨贫穷这件事,他还会憎恨贫穷的人。有没有道理?因为内心对贫穷的执着没有放下。

还有一个现象:媳妇熬成婆。做媳妇的时候,婆婆对她很不好。一旦有一天她做了婆婆,她会对媳妇比较好还是比较坏?我们想象的是:她应该有同理心,对自己的媳妇更好。可是,会有一部分人,她做媳妇的时候吃了婆婆很多苦头,一旦她做了婆婆,她也这样对媳妇。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她内心里面的执着没有放下造成的。这个执念不消除的话,它会继续延续下去。这个不能立命。立命要能够贫者安于贫,富者安于富,贵者安于贵,贱者安于贱,婆婆安于婆婆,媳妇安于媳妇,明白因与果。所以贫穷,面对贫穷的时候,他知道现在的贫穷是一个结果,一定有原因,那对于贫穷这个境遇,他是心安理得的接受,而不会对贫穷这个事情产生执着,从而排斥贫穷,对不对?这是从内心里面去解决这个问题。立命是从内心里面把对这些境遇的排斥、贪着,要把它放下,这样才能够贫者安于贫,富者安于富。

所以胡思乱想,我们说到更细的这个地方,要注意到执着的情绪和念头,它其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能够立命,能够思不出其位,那就一定要明因与果的法则。通过对因果法则的通达,来把内心这种排斥的情绪、执着的念头给消除掉,这叫君子思不出其位。这是第二个方子,这个是养心的。如果我们这些执念不知道消除的话,我们内心的质量很难向上提升,因为一直都有罣碍,对曾经内心深处某一件事情还有执念。

再看第三个方子,是「损」卦,「君子以惩忿窒欲」。

板书: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这里要惩窒的是「忿」和「欲」。忿会伤肝,所以能够惩忿就能养肝脏。欲多了会伤肾,所以欲望要节制,才能够保养我们的肾。像这个怒,不仅伤我们自己,我们看新闻,社会上这种凶杀案,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许多都是因为愤怒开启。所以愤怒怎么可以让它放纵?应该节制它。

欲望也很多,最严重的,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是财欲,一个是淫欲。因为财欲的驱使,诈骗、抢劫,甚至于去抢银行的都有,那个不都是财欲在驱动吗?男女的淫欲,又破坏了多少的家庭,造成许许多多的传染疾病,最致命的像艾滋病,这个是透过淫欲所传播的。这是对社会,这种欲望的驱使造成的影响也非常大。

对于修养道德来说,把忿跟欲损去,会得到什么?本有的性德会显现出来。我们的性德不能显现,就是被七情、被这些欲望所障蔽住了,所以从修道的层面来说,损忿、损欲,可以让我们的德行增长。忿跟欲如果对我们的影响愈来愈小,以至于到最后,我们不受它影响,那我们心灵自由的天空就出现了,我们的心灵不再被外在这些物质的东西所束缚,这是真正的自由,是人生的享受。

六十四卦「损」卦,它的次序往下面一个就是「益」卦。你说:我天天跟自己过不去干什么?有大好处。损自己的忿怒和欲望,一直损一直损,最后就得到益的结果。这是「读易有得方」,它是透过三个卦来给我们做一个提醒,不仅能够养自己的身、养自己的五脏,而且还能够养外在的、跟我们接触的境缘里面的生命,而最重要的是能够养我们的德。这是一举三得,这个方子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尤其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外在的环境一直在鼓励人们多思、多忿、多欲,在公开场合骂街的都有,忿欲随便的去发泄;多言,多饮食,这方面的诱惑力特别强大。这三个方子,好像是读《易经》的这一位古人,为我们这个时代提前开好了方子。他确实有心得,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接着我们看下一个象形字。

「隹」,短尾禽的总称,鸟之短尾者。短尾巴的鸟,它的一个总称叫「隹」。相对的,有短尾巴的鸟,就有长尾巴的鸟,长尾禽的总称叫「鸟」。

一个是长尾鸟,一个是短尾巴的鸟,其实这两个字没有非常明确的一个界限,它两个甚至于在一些字里面可以互换。我们看《说文解字》里面举的例子,你像「鸡」这个字,鸡它的右边可以是这个「隹」,也可以是「鸟」。

在《说文解字》里一个字,既有以隹做为偏旁的「鸡」,也有以鸟做偏旁的「鷄」。

还有雕:

这是一个「周」,加一个「隹」,雕。它也可以是「鸟」旁的:

一个是「鸟」旁的「鵰」,一个是「隹」旁的「雕」。

所以「鸟」和「隹」在籀文、小篆里面,有时候是可以互换的。一个字的创造,不是同一个人、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造的,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都造了这个表示小鸟的鸟字,一个是「隹」,一个是「鸟」,这两个字相通,可以出现互换的状况。

我们下面再看一个字,竹子的「竹」。

竹子,它画的不是一棵,是两棵,应该是一片的竹子生长在一起,叫「冬生艹也」,冬天还会生长的一种草。从小篆看,下垂的部分,竹竿是直的,下垂的是什么?「下垂者,箁箬也。」竹笋在生长的过程中,竹笋皮慢慢从这个竹竿上脱落,然后往下垂,这是「箁箬」。这个东西能够做斗笠,所以张志和的诗里面讲:「青箬笠,绿蓑衣。」那个箬笠就是这个,就是用竹笋皮做的斗笠。这个字从象形字的角度,它不仅画了直直的竹竿,还把它最具特点的这个箁箬也画了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4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