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家业家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发布时间:2023/2/13 15:15:40   

《弟子规》是根据孔子的教诲汇编而成的家训家规。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说话做事要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另外,要有一颗关爱众人的心,并且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如果这些都可以做到,还有空闲的时间和精力,就学习文化典籍,提高自己。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喝家业酒,品千古训)

这是《弟子规》开篇的总训的,整个《弟子规》都是依据总训的思想开展而来。在论语中有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便是根据孔子的这段话缩减加工而来。编写《弟子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家风家训;学习弟子规,是希望通过聆听圣人的教诲,提高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逐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品德高尚之人。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仲由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门十哲之一。仲由非常孝顺父母,《二十四孝》中记载他百里负米供养母亲的故事。百里不息恐归迟,里路崎岖为亲食。负荣亲已归去日,米筵唯有寄哀思。

仲由从小家境贫寒,直到青年时,还靠挖野菜、吃粗粮维持生计。仲由觉得自己吃得差一点没什么,毕竟自己年轻,可父母年纪大了,伙食太差,营养不够,身体会出现状况。

有一次,子路去深山打柴,到集市上换回一袋大米。父母吃后赞不绝口,子路便记在心上。为了让父母吃上大米,子路不辞辛劳地经常进深山打柴,再到一百多里外的集市购买大米。

冬天冰天雪地,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地上厚厚的冰,一步一滑的背着米往家赶,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也被冻得通红。实在没法行走,仲由便停下来,双脚不停地跺着地面,双手放在嘴边呵着暖气,然后继续赶路。夏天烈日炎炎,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汗水啪嗒啪嗒地往下流。仲由为了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他顶着太阳,往家赶路,一刻也不敢停歇。遇到大雨时,仲由为了大米被雨水淋湿,他将米袋塞到衣服下面,抱着米袋赶路。

(子路负米)

在没有交通工具的古代,背着米走上百里非常不容易,也许有人可以做到一次、两次,但常年这么做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仲由却始终甘之如饴,从不觉得辛苦。

后来,仲由的父母去世,他跟随孔子学习,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楚国聘请仲由做大将军,所吃的饭菜都是山珍海味,所住的房子都是亭台楼阁,一出门就有上百辆马车跟随。子路怀念父母,却时常叹息道:“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孝敬父母是《弟子规》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构建良好家风家训的基础。仲由负米侍奉双亲的行为历来被人称赞。父母活着的时候,仲由尽自己能力去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他念念不忘,时常想起他们。孔子称赞仲由说:“生时尽力,死后尽思!”

泛爱众,而亲仁——陶朱公三散家财

陶朱公是指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因为他曾迁居到陶,改名为朱公,因此被人称作陶朱公。范蠡被认为是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有“财神”“商圣”之称,他曾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

范蠡本是楚国的一介平民,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吴王阖闾曾率军与越国交战,不料被射中脚趾,流血而亡。吴王夫差励精图治,加强军队训练,准备攻打越国给父亲报仇。范蠡和文种劝谏越王勾践不要贸然和吴国开战,免得生灵涂炭,勾践不听,结果战败,被困在会稽山上。危机之中,范蠡向勾践献计,建议勾践向夫差称臣,入吴祭拜阖闾并侍奉夫差。后来,范蠡与文种一同制定灭吴九计,帮助越王灭掉吴国,称霸中原。

(商圣范蠡)

范蠡被尊为上将军,然而他认为像勾践这样的君王,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毅然向勾践辞行,勾践为了挽留范蠡,甚至打算和他共坐江山。范蠡将勾践送的财产分散给吴越百姓,离开了越国。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尽家财。范蠡离开越国时,曾劝文种和自己一同归隐,文种不肯,没过多久,文种果真被勾践赐死。

离开越国后,范蠡先是来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他利用海边的渔业盐业资源做生意,开垦荒地种植庄稼,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成了闻名齐国的大富豪。齐王听说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而范蠡却喟然感叹道:“治家理财,本想着让家人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不成想累积了万千财富。一个商人如今却被帝王看中,看似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背后隐藏着大隐患呀。”范蠡归还齐王相印,将数万家产分给乡人,然后连夜走小道离开齐国。这是范蠡第二次散尽家财。

后来,范蠡迁居到陶,改名朱公。他带领家人重新创业,不久便再次成为当地的首富。史书记载,范蠡从商的十九年中,积攒了数以千计的黄金,他的财富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后来,那些富甲天下的人,都用陶朱公代称。

(范蠡与西施)

有一年,天下大旱,几乎颗粒无收,范蠡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拿出来布施给国人。亿万家产,一日散尽。谁知道,这次散财之后不到几年光景,范蠡再次积累起了万贯家产。

范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有一颗关爱众人的心。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范蠡在取得大量财富之后,他乐善好施,前后三次将家财分散给众人,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做法,很值得现在的人学习。

有余力,则学文——董遇巧用“三余”

董遇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他却巧妙利用“三余”时间学习知识,成为儒学大师。

(读书)

小时候,董遇每天都要和哥哥一起上山打柴,然后挑到镇上去卖,以此来维持生计。当董遇将这些事做完,已经非常疲惫了,可他回到家后仍然会立即拿起书认真阅读,好像完全感觉不到累似的,并且,每晚都读书到深夜。每当瞌睡时,他就用毛巾蘸着冷水擦脸,然后就清醒了,随即他又继续埋头苦读。

下雨天不能上山砍柴,董遇一大早就起床,梳洗后立刻拿起书开始读,甚至读得入迷,经常忘记吃饭。冬天天气寒冷,没法下地干活,董遇就利用这段时间埋头苦读。由于屋子太破了,寒风不时吹进来,冻得他手脚都失去知觉。董遇使劲地揉搓手脚,身子稍微暖和之后,就继续开始读书。

哥哥看着他专心读书的样子,常常笑着问他:“书呆子,读书能填饱肚子吗?”董遇自信地说:“能!哥哥,你看着吧!”然后继续读书。

(巧用三余)

就这样,董遇利用晚上、阴雨天和冬天的时间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很多知识,最后成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学者。

很多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等空闲了才行,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董遇巧用“三余”时间最终成为学者的事迹,一定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惜时如金、努力学习的榜样。

#家业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5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