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弟子规讲义之总序入则孝

发布时间:2023/2/13 22:25:59   

《弟子规》讲义之“总序”、“入则孝”

(该文乃ppt转化而成)

学习《弟子规》,如果光做文字翻译,不能讲儒学之要义,实在是学而不固。

特点

重道轻术,重本轻末

述而不作

(十年寒窗,文人打仗,稻盛和夫,课堂氛围)

课前课

消除今人读书学习的误区

●读价值观相反的书(博学而笃志)

●读低俗、利己、媚俗之书(雅正)

●追求功利的学习(追捧成功商人)

●一味追求读书数量(学以致用)

●追求速效,碎片学习、喝鸡汤(不适用经典)

●凌驾于圣人和经典之上。(自以为是)

●以一己之见,任意解读经典(前后矛盾,戏说论语)

●清谈高论,训诂、辞章、记背之学(力戒)

●标新立异,视之为学问

●学问和教育市场化!(庸俗化)

课前课

消除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过时?古董?

●封建糟粕?

●让孩子学、员工学,家长、领导不用学?

●天子聪明,不用学?

●深奥,听不懂?

●学习国学(儒学)学愚了?学傻了?

关于《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有句、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总序,交待了出处,内容,要领

一、弟子规:

规:规矩,规范,准则

弟子:弟弟、儿子。不指幼童。有父即是子,有兄即是弟。有父兄在,就是弟子,就要遵守《弟子规》。

“二十四孝”故事:莱子斑衣(彩衣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诗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二、圣人训:

1、点明出处:《论语.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训:教诲,训诲入:入于家;出:出于家,在外。孝:孝顺双亲;弟:通“悌”,长幼有序,恭顺兄长(孝弟即孝悌,不可争论对错,不以辞害意)

《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

谨:谨慎,行之有常。信:诚信,言之有实。(大信,小信)泛:广泛,周遍;众:众人亲:近,亲近

仁:爱,生。如天,如春。仁义礼智信之首。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问仁,爱人。(泛爱众)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难,仁则吾不知。

仁在于内心,必由衷而行。做做出来,不为仁。

王霸之别,在于由仁义行,或者假之。

仁,在此指仁者,“仁人”、“贤人”

亲仁:亲近、接近仁人。

行:行动,做。

余力:多余的精力

文:文章,读书

《论语》是一门实践课,绝不仅仅是理论课!

真正的学问是什么?做出来!

1、《弟子规》把《论语》的话化为日常具体行动的意义

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虽多,亦奚以为?

反对训诂之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记背之学

《论语》是一门实践课,绝不仅仅是理论课!

纸上谈兵(赵括)纸上谈佛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八风:讥称,毁誉,苦乐,利衰

纸上谈儒文明,文化

三、首孝弟:

孝是儒家一切学问的根本之处。中华孝文化。《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又: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又: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后汉书》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汉朝举孝廉)

《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三、首孝弟,次谨信:

首孝弟,次谨信...

不是要排个一二三,都是并列的,不分先后次序。不是先做孝弟,然后再做谨信,然后再爱众,然后再亲仁。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四、泛爱众,而亲仁:

泛爱众,爱其他一切人,而且一视同仁

不可有亲亲疏疏,否则就偏邪了

《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公心,仁心,仁民爱物,正德厚生

四、泛爱众,而亲仁:

亲仁:亲近、接近仁人。(言外之意,不要接近不仁之人)

1、环境、朋友影响

2、荀子:学莫便乎近其人;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3、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五、有余力,则学文:

余力:多余的精力

有余力,则学文:

1、指在做着“孝弟,谨信,爱众,亲仁”这些事的闲暇之间,去学文。而不是等上述事情都做好了,再去学文。何时才能做好?又哪有好的尽头?

●董遇苦读(三国);三上文章(北宋钱思公)。

2、做,必读书重要。真正的学问是“做出来”,而非认字多、读书多、记背的多!即如:文明,文化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呼:呼叫,呼唤应:答应缓:缓慢,迟

●《礼记.玉藻》:父母呼,唯而不诺,手执业而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

●《礼记曲礼上》曰:“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缓应曰诺,疾应曰唯。”●‘唯’恭于‘诺’

命:命令,差遣,指派

懒:懒惰,怠慢,拖延

行勿懒:指立刻行动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二十四孝”故事:王祥卧冰(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二十四孝”故事:孟宗哭竹(哭竹生笋)

三国时期吴国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教:教诲,训诲

责:责备,责罚

敬听:恭敬地聆听

顺承:顺从,接受

●敬:敬必有畏。无畏则不敬。“畏敬”“毋不敬”

●顺承:小受大走。《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敬”是儒家学说中很重要的概念:

恭敬:恭在外,敬在内;恭为敬之表。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为政》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大学》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体会“敬”:臼季举冀缺

臼季使,舍于冀野。冀缺薅hāo,其妻馌yè之。敬,相待如宾。从而问之,冀芮之子也,与之归,使复命,而进之曰:“臣得贤人,敢以告。”文公曰:“其父有罪,可乎?”对曰:“国之良也,灭其前恶,是故舜之刑也殛鲧,其举也兴禹。今君之所闻也。齐桓公亲举管敬子,其贼也。”公曰:“子何以知其贤也?”对曰:“臣见其不忘敬也。夫敬,德之恪也。恪于德以临事,其何不济!”公见之,使为下军大夫。《国语.晋语》恋爱时,结婚后(相敬如宾)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体会“敬”:赵襄子首赏高赫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体会“敬”:鉏麑刺赵盾(鉏麑触槐)

《国语·晋语》灵公虐,赵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则寝门辟矣,盛服将朝,早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赵孟敬哉!夫不忘恭敬,社稷之镇也。贼国之镇不忠,受命而废之不信。享一名于此,不如死。”触庭之槐而死。

赵盾敬;鉏麑义。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温:使温暖。

饭食,被褥,衣服都要温暖。泡脚,暖脚,暖被窝,生火取暖

●凊:qìng,使凉爽、清凉

温与凊的标准呢?(用心)

以“恕道”——絜矩之道

《大学》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有此孝心,举一冬夏,则知其余(日常)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二十四孝故事: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diàn,竹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二十四孝故事:恣蚊饱血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阅读材料:絜矩之道

《礼记·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后;所恶於后,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晨:早晨。昏:黄昏,晚上

省:探望,问候,请安定:伺候父母安寝

●昏定晨省:固定汉语词汇。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出:从家里出去。反:回家

告:告诉,禀告,请示面:面见,禀告

●出告反面:外出和返回都要禀告父母。《礼记·曲礼上》:“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居:居所业:职业

常:固定无变:固定

●不使父母担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擅:擅自,随意

擅为:擅自去做。不经请示,根据个人的意愿去做。

亏:有损

子道亏:有损于为人子之道

●规矩,习惯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托孤)

凡理:不可论大小、多少。只论该不该。(义)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物:家里的东西

私藏:藏起来,据为己有

苟:语气词;假如;诚。

亲:父母

在此,讲家里东西。不讲在国之廉洁。

不可:私藏,私吃,私用,私借...

●《礼记.曲礼》:父母在,无私财。

●孟父母之心,一视同仁。子女当以父母心为心。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曾国藩:“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以祖宗累世之厚德,使我一人食此隆报,享此荣名,寸心兢兢,且愧且慎。”

有人说:我聪明,我能干,这是我挣来的?

●铁木真射杀弟弟:因为家里很穷,粮食不够吃,而弟弟偷吃,就杀死了他。说“不杀了他,大家都会被饿死。”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好:爱好,喜欢恶:厌恶,讨厌

力:努力,尽力具:具备,备办

谨:小心谨慎

●“二十四孝”故事:负米养亲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诗为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二十四孝”故事:行佣奉母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口体之养,养志

《孟子·离娄上》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比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身:身体德:品德,品行

忧:忧虑,担忧羞:羞耻

贻:带来,留给

●保护好身体,不使父母担忧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懂得父母心)

《孟子·尽心》: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养德重于养身

《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成语典故:食言而肥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今日养生之误:

《论语.卫灵公》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举一反三——

吾未见好德如好财者也。

吾未见好德如好利者也。

吾未见好德如好吃者也。

吾未见好德如好衣者也。

吾未见好德如好美容者也。

吾未见好德如好健身者也。

吾未见好德如好养生者也。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爱:喜欢,喜爱憎:厌恶,讨厌,憎恨

何难:有什么难贤:贤良,美德

●“二十四孝”故事: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二十四孝”故事: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真正的美德,在“岁寒”时,才能显现出来,从而被人们看到。

孝,又何尝不是?故曰: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挞:tà,用鞭棍等打人。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贻色柔声以谏。谏而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

又: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急怨,起敬起孝。

《礼记.祭义》: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孝经》谏诤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有过,不可不谏。但注意“方法”

父母之过:是有悖义理,不是有违于我!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延展阅读材料:讽谏

《说苑·正谏》:“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

《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谏,讽为上。”

《孔子家语·辨证》: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讽谏乎。”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延展阅读材料:讽谏

●晏子谏杀圉人;

封人子高救人;

献陵之叹

●讽谏的好处:

●《论语,里仁第四》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疾:生病尝:试喝,尝药之温凉

侍:侍奉,陪侍

●病人身边不能离人,一是身体需要,二是心理需求。

如父母养儿!

●“二十四孝”故事:鹿乳奉亲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二十四孝”故事: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二十四孝”故事:涤亲溺器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父母的丧事常:经常

悲咽:由于思念而伤心的哭泣

居处变:不在家里平常住的地方住

绝:绝断,离开。指不吃甘美的食物。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论语.述而》: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此仁慈、恻隐之心。对他人尚且如此,况于父母?

●《孝经》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礼记.问丧》:哭泣无时,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

●又: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

今人不思父母之甚!其情何其薄也!人情可以不薄?

甚至,有人对狗的感情,胜于父母!不知轻重之甚!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二十四孝”故事:闻雷泣墓(王裒泣墓)

魏王裒póu,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推雷车的女神)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诗赞: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蔡邕孝母”故事:

东汉文学家蔡邕是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身体不好,蔡邕总是守候在母亲床前,连睡觉都是和衣而眠,为的是母亲叫他时能立即出现。

后来,母亲去世。蔡邕特别伤心,他让仆人在母亲的坟墓旁边盖了一间小屋,自己住了进去。

那时候,总是有一只温顺的兔子默默陪伴在小屋旁边,蔡邕屋前的两棵树的树干也长到了一起。远近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纷纷赶来围观,大家都说一定是蔡邕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子贡守孝”故事:为老师独守六年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司马光《家范》载:

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高子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

颜丁善居丧,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殡,望望焉,如有从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

唐太常少卿苏颋遭父丧,睿宗起复为工部侍郎,颋固辞。上使李日知谕旨,日知终坐不言而还,奏曰:“臣见其哀毁,不忍发言,恐其殒绝。”上乃听其终制。

左庶子李涵为河北宣慰使,会丁母忧,起复本官而行。每州县邮驿公事之外,未尝启口。蔬饭饮水,席地而息。使还,请罢官,终丧制。代宗以其毁瘠,许之。自余能尽哀竭力以丧其亲,孝感当时,名光后来者,世不乏人。此可谓丧则致其哀矣。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丧:办理丧事祭:祭祀父母,祖先

●《孝经.纪孝行》: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事死、事亡,尚能如此。其平日可见。

也是儒家为何强调“事死”之要义。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二十四孝”故事: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二十四孝”故事:刻木事亲(丁兰刻木)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

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如何理解如此之孝?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长见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554.html
------分隔线----------------------------